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4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分子标记类型和QTL检测方法 | 第16-27页 |
1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6-22页 |
·RFLP | 第17页 |
·RAPD | 第17-18页 |
·SSR | 第18-19页 |
·AFLP | 第19-20页 |
·SRAP | 第20页 |
·RGAP | 第20-21页 |
·TRAP | 第21页 |
·SNP | 第21-22页 |
2 主要QTL作图方法 | 第22-24页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2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22-23页 |
·复合区间作图方法 | 第23页 |
·多重区间作图法 | 第23-24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方法 | 第24页 |
3 QTL定位方法的最新进展 | 第24-27页 |
·QTL动态定位 | 第24-25页 |
·eQTL定位 | 第25页 |
·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的QTL定位方法 | 第25-26页 |
·QTL精细定位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棉花的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 第27-36页 |
1 棉花的分子遗传图谱 | 第27-31页 |
2 棉花的QTL作图 | 第31-36页 |
·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 第31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31-32页 |
·抗病性状的QTL定位 | 第32-33页 |
·生理性状的QTL定位 | 第33页 |
·形态学性状的QTL定位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植物轮回选择技术研究的进展 | 第36-45页 |
1 轮回选择的原理 | 第36-37页 |
2 轮回选择方法 | 第37-39页 |
·群体内的轮回选择 | 第37-39页 |
·混合选择 | 第37页 |
·半同胞家系选择 | 第37-38页 |
·近交后裔选择 | 第38页 |
·全同胞家系选择 | 第38-39页 |
·双列选择交配体 | 第39页 |
·群体间轮回选择法 | 第39页 |
3 各种轮回选择方法的效率与方法的选用 | 第39-41页 |
4 雄性不育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 第41页 |
5 标记辅助轮回选择 | 第41-44页 |
·形态标记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 第42页 |
·生化(同功酶)标记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分子标记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4-4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5-115页 |
第四章 陆地棉品种间四交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 第45-7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亲本材料和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田间种植 | 第46页 |
·性状调查 | 第46-47页 |
·株型和生理性状 | 第46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46页 |
·纤维品质的测定 | 第46-47页 |
·群体分析 | 第47页 |
·数据处理、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 第47-48页 |
2 结果 | 第48-69页 |
·亲本间的性状差异和性状在四交分离群体中的变异 | 第48页 |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8-52页 |
·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2-56页 |
·标记的分离类型及在陆地棉品种间的多态比率 | 第52-54页 |
·陆地棉品种间的遗传图谱 | 第54-55页 |
·偏分离标记的类型与分布 | 第55页 |
·与不同作图群体的图谱的比较 | 第55-56页 |
·QTL作图 | 第56-69页 |
·株型性状与生理性状的QTL定位 | 第57页 |
·产量性状及构成因素的QTL定位 | 第57-59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59-69页 |
3 讨论 | 第69-73页 |
·四交群体用于遗传作图和QTL定位的效果 | 第69-70页 |
·QTL的稳定性 | 第70-71页 |
·关于QTL的显性效应 | 第71页 |
·成簇QTL | 第71-73页 |
第五章 三交群体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 第73-8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3-74页 |
·亲本材料和作图群体构建 | 第73页 |
·田间种植 | 第73页 |
·性状调查 | 第73-74页 |
·群体分析 | 第74页 |
·数据处理及遗传图谱构建 | 第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4页 |
·亲本间的性状差异和性状在三交分离群体中的变异 | 第74页 |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74-78页 |
·三交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78页 |
·QTL定位 | 第78-84页 |
·株型性状与生理性状的QTL定位 | 第78页 |
·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 第78-79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79-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三交群体定位的QTL的效应解释 | 第84页 |
·两个群体中同一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84-86页 |
第六章 分子标记辅助特殊配合力相互轮回选择 | 第86-11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6-89页 |
·亲本材料 | 第86-87页 |
·轮回选择群体的创建 | 第87-88页 |
·基础群体的创建 | 第87-88页 |
·特殊配合力相互轮回选择及改良群体的获得 | 第88页 |
·田间种植 | 第88页 |
·性状调查 | 第88页 |
·群体多样性分析 | 第88-89页 |
·辅助选择的标记 | 第89页 |
2 结果 | 第89-110页 |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9-92页 |
·特殊配合力轮回选择的群体改良效果 | 第92-95页 |
·轮回选择群体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果 | 第95-107页 |
·用于辅助选择的目的QTL | 第95-96页 |
·长江流域群中单标记选择效果 | 第96-97页 |
·长江流域群中利用QTL两侧标记选择效果 | 第97-100页 |
·长江流域群体多QTL的标记选择 | 第100-102页 |
·黄河流域群单标记选择效果 | 第102-104页 |
·黄河流域群两侧标记选择效果 | 第104-106页 |
·黄河流域群体多QTL的标记选择 | 第106-107页 |
·表型轮回选择对群体中有利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5页 |
·在高世代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对QTL效应的进一步认识 | 第110-111页 |
·特殊配合力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效果 | 第111页 |
·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 | 第111-112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112-115页 |
全文结论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