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耐酸性酵母菌R30加速污泥生物沥浸进程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章 生物沥浸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第15-27页
   ·生物沥浸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微生物及其沥浸的机理第15-17页
     ·细菌第15-16页
     ·真菌第16-17页
   ·影响硫杆菌生物沥浸的主要因素第17-19页
     ·温度第17页
     ·起始pH第17-18页
     ·底物种类与浓度第18页
     ·反应体系中水溶性有机物第18页
     ·CO_2浓度第18-19页
   ·微生物胞外多聚物及其对污泥去除重金属的影响第19-20页
   ·生物沥浸技术处理污泥的优越性第20-21页
     ·大幅度去除重金属第20页
     ·杀灭污泥中病原菌第20页
     ·污泥脱水性能大为改善第20-21页
   ·生物沥浸技术在处理污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21页
   ·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7页
第二章 耐酸性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污泥生物沥浸中的作用第27-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供试污泥第28页
   ·PDA培养基组分第28页
   ·硫杆菌菌株与扩大培养方法第28-29页
   ·耐酸性酵母菌R30的分离及鉴定第29页
   ·酵母菌R30最适生长条件—pH和温度的测定第29页
   ·耐酸性酵母菌R30对灭菌和不灭菌污泥生物沥浸进程的影响第29-30页
   ·金属离子Cr~(3+)含量的测定第3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0-35页
   ·菌株R30的初步鉴定第30-31页
   ·酵母菌R30的最适生长条件第31-33页
   ·酵母菌R30在生物沥浸中的作用第33-35页
 3 小结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第三章 酵母菌R30与硫杆菌复合进行污泥生物沥浸条件研究第38-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供试制革污泥第39页
   ·菌种及培养方法第39页
   ·酵母菌R30,硫杆菌LX5、TS6对Cr~(3+)的耐受性第39-40页
   ·酵母菌R30与硫杆菌LX5和TS6最佳复合比例确定第40页
   ·添加与不添加酵母菌沥浸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第40-41页
   ·含酵母菌R30的酸化污泥再次作沥浸接种物的效果第41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1-43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3-49页
   ·菌株R30,LX5,TS6对Cr~(3+)的耐受性第43-45页
   ·酵母菌R30与硫杆菌LX5和TS6最佳复合比例第45-46页
   ·添加酵母菌和不添加酵母菌两种沥浸过程中异养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变化第46-47页
   ·含酵母菌R30的酸化污泥再次作沥浸接种物的效果第47-49页
 3 结论第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四章 酵母菌R30加速污泥生物沥浸进程机理(Ⅰ)—酵母菌R30消耗水溶性有机物(DOM)促进硫杆菌生长第51-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供试菌株第52页
   ·培养基组分第52页
   ·双层平板制备及A.thiooxidans TS6和A.ferrooxidans LX5计数第52-53页
   ·灭菌对琼脂粉水解生成水溶性有机物的影响试验第53页
   ·酵母菌R30对污泥DOM的利用试验第53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双层平板法对培养基体系和污泥生物沥浸体系中硫杆菌的检出第53-56页
     ·培养基体系第53-55页
     ·污泥生物沥浸体系第55-56页
   ·双层平板法对硫杆菌高检出率的机理分析第56-57页
   ·酵母菌R30消耗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直接证据第57-58页
 3 小结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五章 酵母菌R30加速污泥生物沥浸进程机理(Ⅱ)—酵母菌R30代谢产生CO_2增加污泥中CO_2含量第60-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4页
   ·供试污泥第61页
   ·污泥生物沥浸接种物(菌液)的制备与驯化第61-62页
   ·污泥生物沥浸过程中DO、CO_2、pH等参数的校正与测定第62-63页
   ·添加酵母菌R30对污泥生物沥浸体系悬液中CO_2浓度影响第63页
   ·外加CO_2对A.thiooxidans TS6生长的影响试验第63-64页
 2 结果与讨论第64-69页
   ·接种酵母菌R30对污泥生物沥浸液中CO_2浓度的影响第64-65页
   ·两种沥浸处理中污泥液中溶解氧(DO)的变化第65-67页
   ·外加CO_2对A.thiooxidans TS6生长的影响第67-69页
 3 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第六章 酵母菌R30加速污泥生物沥浸进程机理(Ⅲ)—酵母菌R30产生EPS包裹Fe~(3+)对生物沥浸的影响第72-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6页
   ·酵母菌胞外多聚物(EPS)的制备、提取第73页
   ·酵母菌R30 EPS与Fe3+的结合试验第73-74页
   ·Fe~(3+)/EPS—Fe~(3+)对铜的氧化第74-75页
   ·Fe~(3+)/EPS—Fe~(3+)对城市污泥中Cu化学浸提效率的影响第75-76页
 2 结果与讨论第76-80页
   ·EPS透析前后TOC变化第76页
   ·EPS对Fe~(3+)的结合第76-77页
   ·EPS结合的Fe~(3+)的氧化活性第77-80页
     ·EPS结合的Fe~(3+)/游离的Fe~(3+)对Cu的氧化活性比较第77-78页
     ·EPS—Fe~(3+)/游离的Fe~(3+)强化Cu化学浸提效率第78-80页
 3 小结第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全文结论第82-84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84-85页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的专利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影改编的文化意义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为个案
下一篇:七到八年级数与代数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