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平顺性评价方法及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平顺性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平顺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及车辆平顺性评价 | 第16-27页 |
| ·车辆平顺性定义 | 第16-17页 |
|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 第17-19页 |
| ·车辆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19-26页 |
| ·ISO2631-1:1997(E)标准评价法 | 第19-23页 |
| ·乘坐舒适性系数法(RCL法) | 第23页 |
| ·吸收功率法 | 第23-24页 |
| ·总体乘坐值法 | 第24页 |
| ·平顺性模糊评价法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车辆平顺性模型的建立 | 第27-46页 |
|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 第27-33页 |
| ·路面输入频域模型 | 第27-29页 |
| ·路面输入时域模型 | 第29-31页 |
| ·四轮相关输入时域模型 | 第31-33页 |
| ·车辆平顺性分析数学模型 | 第33-43页 |
| ·单轮车辆振动模型 | 第34-36页 |
| ·半车振动模型 | 第36-37页 |
| ·七自由度整车振动模型 | 第37-40页 |
| ·十一自由度整车振动模型 | 第40-43页 |
| ·平顺性分析中的非线性因素 | 第43-45页 |
| ·悬架刚度非线性 | 第43页 |
| ·悬架阻尼非线性 | 第43-44页 |
| ·轮胎刚度与阻尼非线性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基于烦恼率模型的车辆平顺性分析 | 第46-67页 |
| ·一般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 ·振动作用下人的烦恼率 | 第47-51页 |
| ·模糊模型 | 第48-49页 |
| ·隶属度与振动加速度 | 第49-50页 |
| ·烦恼率的计算 | 第50-51页 |
| ·车辆平顺性模型求解 | 第51-61页 |
| ·二自由度模型求解 | 第51-52页 |
| ·四自由度半车模型求解 | 第52-54页 |
| ·七自由度整车模型求解 | 第54-56页 |
| ·十一自由度整车模型求解 | 第56-60页 |
| ·四类模型求解结果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 ·车辆平顺性烦恼率分析 | 第61-66页 |
| ·烦恼率曲线的绘制 | 第61-62页 |
| ·行驶速度对平顺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 ·路面不平度对平顺性的影响 | 第64页 |
| ·乘坐位置不同对平顺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烦恼率分析法和ISO评价法的一致性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平顺性实车道路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67-84页 |
| ·平顺性实车测试 | 第67-72页 |
| ·试验对象 | 第67页 |
| ·试验条件 | 第67-68页 |
|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 ·试验结果 | 第69-72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 ·测点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 ·整车评价 | 第74-75页 |
| ·结果数据再处理及分析 | 第75-83页 |
| ·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 | 第75-78页 |
| ·小波分析在车辆平顺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78-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