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客运场站布局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 ·公路运输枢纽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农村公路客运场站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客运枢纽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客运枢纽规划研究发展概况及趋势 | 第12-13页 |
| ·国内客运枢纽规划研究发展概况及趋势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农村经济空间结构发展规律 | 第17-25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农村(乡村)的含义 | 第17页 |
| ·农村公路的含义 | 第17-18页 |
|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极化-扩散规律 | 第18-21页 |
| ·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 | 第18-19页 |
| ·区域空间的演进规律 | 第19页 |
| ·极化与扩散的方式 | 第19-21页 |
| ·我国农村区域演进的阶段性 | 第21-25页 |
| ·区域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 第21-23页 |
| ·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特点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点-轴开发模式与农村区域小城镇化发展 | 第25-36页 |
|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25-28页 |
|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25-26页 |
| ·点-轴开发模式 | 第26-27页 |
| ·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第27-28页 |
| ·农村区域小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 第28-32页 |
| ·小城镇群概念 | 第28-29页 |
| ·小城镇群的空间特征分析 | 第29-31页 |
| ·小城镇群结构形式 | 第31-32页 |
| ·公路运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 第32-36页 |
| ·公路运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 第33-34页 |
| ·生产力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 第34页 |
| ·区域点-轴开发模式下区域交通运输布局 | 第34-35页 |
| ·点-轴模式下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农村客运场站布局规划 | 第36-44页 |
| ·农村公路客运场站的定位 | 第36-37页 |
| ·农村客运场站宏观布局的理论框架 | 第37-38页 |
| ·影响农村客运场站布局的主要因素 | 第37页 |
| ·农村客运场站布局方案形成的思路 | 第37-38页 |
| ·布局思路 | 第38页 |
| ·备选节点的分析方法 | 第38-42页 |
| ·城镇型农村客运场站备选节点分析方法 | 第38-42页 |
| ·非城镇公路枢纽备选结点的分析方法 | 第42页 |
| ·农村公路客运枢纽的评价度量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44-55页 |
|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44-45页 |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44页 |
| ·资源状况 | 第44-45页 |
|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45-46页 |
| ·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 第45页 |
|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45页 |
|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45-46页 |
| ·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 第46-48页 |
| ·公路运输 | 第46页 |
| ·铁路运输 | 第46-47页 |
| ·水路运输 | 第47页 |
| ·民航运输 | 第47页 |
| ·管道运输 | 第47-48页 |
| ·陕西省农村客运站建设现状 | 第48页 |
| ·公路运输发展预测 | 第48-49页 |
| ·农村公路客运场站布局规划方案及优化论证 | 第49-50页 |
| ·节点选择 | 第49页 |
| ·节点重要度计算 | 第49-50页 |
| ·陕西省公路网布局结果 | 第50页 |
| ·陕西省农村公路客运场站建设规划 | 第50-51页 |
| ·指导思想 | 第50页 |
| ·基本思路 | 第50页 |
| ·具体目标 | 第50-51页 |
| ·农村公路客运站、招呼站建设政策措施建议 | 第51页 |
| ·布局原则 | 第51页 |
| ·站点建设性质及主体 | 第51页 |
| ·投资政策与融资措施 | 第51页 |
| ·国家政策投入补助标准 | 第51-55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