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损伤检测方案 | 第15-22页 |
| ·基于频率变化的损伤诊断方法 | 第15-16页 |
| ·基于振型的损伤诊断方法 | 第16-17页 |
| ·通过构造柔度矩阵的损伤诊断方法 | 第17-18页 |
|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诊断方法 | 第18-20页 |
| ·将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损伤特征模式识别 | 第20-22页 |
| ·基于信号分析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案 | 第22-28页 |
| ·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诊断 | 第22-25页 |
| ·统计模式识别用于结构损伤诊断 | 第25-26页 |
| ·时频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26-27页 |
| ·高阶统计量方法的应用 | 第27-2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单一开裂纹轴的振动分析与裂纹参数识别 | 第30-46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局部柔度的计算 | 第31-33页 |
| ·基于传递矩阵分析和局部柔度理论的裂纹轴有限元模型 | 第33-35页 |
| ·基于EULER-BERNOULLI 梁和局部柔度理论的连续模型 | 第35-37页 |
| ·单一开裂纹轴的振动特性分析 | 第37-42页 |
| ·裂纹深度对裂纹轴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裂纹位置对裂纹轴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 ·裂纹轴与无裂纹轴的振型比较 | 第41页 |
| ·裂纹轴的细长比对其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对浅裂纹的讨论 | 第42页 |
| ·单一开裂纹轴的裂纹参数识别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识别结构损伤发生的小波监测方法 | 第46-66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离散小波变换的理论与特性 | 第46-48页 |
| ·离散小波变换在仿真模型中的应用 | 第48-55页 |
| ·支撑座结构的简单仿真模型分析 | 第48-50页 |
| ·钢框架结构算例应用 | 第50-55页 |
| ·连续小波变换的奇异性检测理论 | 第55-58页 |
| ·信号的奇异性表示 | 第55-57页 |
|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检测信号奇异性 | 第57-58页 |
| ·消除激励信号奇异性的连续小波变换方法 | 第58-65页 |
| ·激励-响应之间关系的状态空间表示方法 | 第59页 |
| ·小波基函数的引入 | 第59-60页 |
| ·消除激励奇异性对响应影响的方法 | 第60-62页 |
| ·支撑座结构的仿真模型分析 | 第62-63页 |
| ·钢框架结构算例应用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识别结构损伤发生的经验模态分解分析方法 | 第66-82页 |
| ·EMD 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66-69页 |
| ·EMD 和WIGNER-VILLE 分布结合的信号时频表示方法 | 第69-74页 |
| ·仿真算例1 | 第69-72页 |
| ·仿真算例2:裂纹转子匀转速以及升速时的动态信号 | 第72-74页 |
| ·EMD 方法与随机减量方法相结合的结构固有频率与振型阻尼识别 | 第74-81页 |
|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在任意激励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第74页 |
| ·随机减量法(Random Decrement Technique--RTD)简述 | 第74-75页 |
| ·EMD 和RDT 相结合的结构固有频率与振型阻尼识别 | 第75-76页 |
| ·刚框架结构算例仿真分析 | 第76-79页 |
| ·支撑座结构模型实验分析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识别结构的早期损伤及其程度 | 第82-108页 |
| ·引言 | 第82页 |
| ·基于ARX 模型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 | 第82-93页 |
| ·ARX 模型概述 | 第82-83页 |
| ·ARX 模型残差分析 | 第83-84页 |
| ·数据匹配 | 第84-85页 |
| ·损伤程度的统计模式识别 | 第85-86页 |
| ·仿真分析模型及不同损伤程度下输出信号的基本时频域特征 | 第86-88页 |
| ·钢框架结构不同损伤程度下ARX 模型损伤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 第88-90页 |
| ·对基于ARX 模型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方法的讨论 | 第90-93页 |
| ·基于AR-ARX 模型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 | 第93-102页 |
| ·AR-ARX 模型概述 | 第93-94页 |
| ·数据匹配 | 第94页 |
| ·基于 AR-ARX 模型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方法的仿真算例分析与讨论 | 第94-100页 |
| ·AR-ARX 损伤特征参数对噪声免疫的理论解释 | 第100-102页 |
| ·支撑座连接螺栓组松动不同程度识别的实验分析 | 第102-106页 |
| ·连接螺栓组松动不同程度下ARX 模型损伤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 第103-105页 |
| ·AR-ARX 模型损伤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 第105-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识别结构的损伤位置 | 第108-122页 |
| ·引言 | 第108-109页 |
| ·钢框架结构螺栓松动的模拟 | 第109-113页 |
| ·双谱特征提取 | 第113-115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结构损伤识别 | 第115-116页 |
| ·基于多传感器双谱特征和神经网络的框架结构螺栓松动位置识别 | 第116-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22-12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 ·结构损伤全局检测技术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5-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 附录I 论文第3-6 章用到的仿真及实验模型 | 第134-146页 |
| 1. 钢框架仿真模型简介 | 第134-136页 |
| 2. 支撑座结构模型在其连接螺栓组不同松动状态下的宽带随机振动实验 | 第136-141页 |
| ·支撑座结构模型简介 | 第136页 |
| ·支撑座宽带随机振动实验 | 第136-141页 |
| ·随机振动试验系统介绍 | 第137-138页 |
| ·随机振动试验条件的给出 | 第138页 |
| ·随机振动试验几个关键问题 | 第138-140页 |
| ·支撑座连接螺栓组(部件6)不同松动程度的故障模拟 | 第140-141页 |
| 3 支撑座结构模型的模态分析 | 第141-146页 |
| ·忽略接触面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141-142页 |
| ·考虑接触面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其法向刚度辨识 | 第142-146页 |
| 附录II-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6-148页 |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6页 |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与录用的论文 | 第146-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