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合同法论文

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与限定

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导言第9-10页
第一章 违约责任和精神损害赔偿概念的厘清第10-12页
 第一节 违约责任的概念及性质第10-11页
 第二节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及性质第11-12页
第二章 通过比较法,对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再认识第12-14页
第三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的发展第14-16页
第四章 精神损害赔偿进入违约责任体系的理论依据第16-27页
 第一节 从现实考察,有些违约行为当然会造成相对人的精神利益损失第17-18页
 第二节 精神利益损失应当成为违约责任中赔偿损失的一部分第18-20页
 第三节 精神损害赔偿与违约责任中的损失赔偿的相关性质和原则相符合第20-22页
 第四节 学术界各种反对在违约责任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并不能动摇其根基第22-27页
  一、通过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竞合择一起诉的方法,可使违约行为中的精神损害得到救济第22-24页
  二、精神损害在合同中是不可预见的,因此设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有悖于同法中损害赔偿范围的可预见原则第24-25页
  三、在违约责任中确认精神损害赔偿,将给合同当事人增加履约风险,不利于鼓励交易第25-26页
  四、违约精神损害难以以金钱估量,将会使司法操作困难,也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执法不一第26-27页
第五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热议之下的几点冷思考第27-32页
 第一节 法官造法,孰是孰非?第28-30页
 第二节 超越合同可预见原则支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第30-31页
 第三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不一,不利于统一执法口径第31-32页
第六章 关于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几点想法第32-36页
 第一节 法理解释不足以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司法实践中的任意突破也易造成对法律的误读误用,因此通过立法来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依然是必由之路第32-33页
 第二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合同类型第33-34页
 第三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第34-36页
  一、未违约方精神损害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第35页
  二、违约方的过错与否及其程度第35页
  三、合同的价值,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违约方的获益程度第35页
  四、违约方的偿付能力第35-36页
  五、诉讼地的经济状况第36页
第七章 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定第36-38页
 第一节 可赔偿的精神损失以严重为限第36-37页
 第二节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以可预见原则为限第37页
 第三节 精神损害赔偿需以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为限第37页
 第四节 精神损害赔偿应以未违约方减轻损失为限第37-38页
第八章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火灾疏散三维仿真研究
下一篇:上海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队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