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4页 |
| ·柴油机排放法规的建立 | 第6-9页 |
| ·国外柴油机排放 | 第6-8页 |
| ·美国排放法规 | 第7页 |
| ·欧洲排放法规 | 第7-8页 |
| ·日本排放法规 | 第8页 |
| ·我国的排放法规 | 第8-9页 |
| ·柴油机排放NO_x 的生成机理与危害 | 第9-10页 |
| ·柴油机排放NO_x 的控制方法 | 第10-11页 |
| ·柴油机排放微粒的生成机理与危害 | 第11-13页 |
| ·微粒的组成和尺寸分布 | 第11-12页 |
| ·生成机理 | 第12页 |
| ·危害 | 第12-13页 |
| ·柴油机排放微粒的控制方法 | 第13-19页 |
| ·燃油和机油 | 第13页 |
| ·机内控制技术 | 第13-14页 |
| ·机外控制技术 | 第14-19页 |
| ·静电吸附捕集技术 | 第14-15页 |
| ·旋风分离技术 | 第15-16页 |
| ·氧化催化器 | 第16页 |
| ·过滤捕集技术 | 第16-19页 |
| ·NO_x 与 PM 的综合控制技术 | 第19-23页 |
| ·四元催化转化器(DPNR) | 第19-20页 |
|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 | 第20-21页 |
| ·催化方法同时去除 NO_x 和 PM 技术 | 第21-2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La_(1-x)A_xCo_(1-y)B_yO_3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活性研究 | 第24-45页 |
| ·钙钛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与特点 | 第24-25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7-31页 |
|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31-37页 |
| ·X 射线衍射(XRD) | 第31-34页 |
|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35页 |
|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5-36页 |
| ·催化剂比表面积(BET) | 第36-37页 |
| ·催化剂的活性研究 | 第37-43页 |
| ·催化剂对柴油机尾气中 NO_x 的净化催化活性 | 第37-40页 |
| ·催化剂在空气环境下对颗粒物(PM)的催化氧化性能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La_(1-x)A_xCo_(1-y)ByO_3催化剂对于 NO_x与 PM 综合脱除研究 | 第45-54页 |
|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碳颗粒分别在空气与 N02气氛中的燃烧 | 第46-48页 |
| ·催化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 ·反应过程中 CO_2与 NO_x浓度变化趋势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