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前言 | 第8页 |
1-2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 第8-10页 |
1-2-1 循环冷却水系统 | 第8-9页 |
1-2-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 第9-10页 |
1-3 阻垢分散剂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3-1 阻垢分散剂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3-2 聚合物阻垢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3 聚天冬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4 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5 聚合物阻垢剂的阻垢机理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32页 |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21-22页 |
2-2 合成方法 | 第22-24页 |
2-2-1 聚天冬氨酸合成方法 | 第22页 |
2-2-2 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 第22-24页 |
2-3 实验水样 | 第24-25页 |
2-4 产物表征及性能评定方法 | 第25-32页 |
2-4-1 产物结构分析—红外光谱的测试 | 第25页 |
2-4-2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4-3 L-天冬氨酸转化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4 阻垢分散性能的评定方法—静态阻垢法 | 第26-28页 |
2-4-5 垢样的晶型分析 | 第28页 |
2-4-6 缓蚀性能的测试-旋转挂片法 | 第28-30页 |
2-4-7 生物降解性的测定—摇床实验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32-51页 |
3-1 聚琥珀酰亚胺(PSI)的合成 | 第32-35页 |
3-1-1 反应条件(温度、时间)对聚天冬氨酸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3-1-2 聚琥珀酰亚胺结构鉴定 | 第32-33页 |
3-1-3 反应温度对聚琥珀酰亚胺分子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4 不同分子量的聚琥珀酰亚胺对聚天冬氨酸的阻垢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 含羟基聚天冬氨酸接枝产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35-41页 |
3-2-1 含羟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结构鉴定 | 第35-36页 |
3-2-2 含羟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阻垢分散性能 | 第36-39页 |
3-2-3 含羟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缓蚀性能 | 第39-40页 |
3-2-4 含羟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能 | 第40-41页 |
3-3 含磺酸基聚天冬氨酸接枝产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1-46页 |
3-3-1 含磺酸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结构鉴定 | 第41-42页 |
3-3-2 含磺酸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阻垢分散性能 | 第42-44页 |
3-3-3 含磺酸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缓蚀性能 | 第44-45页 |
3-3-4 含磺酸基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能 | 第45-46页 |
3-4 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阻垢分散机理的研究 | 第46-51页 |
3-4-1 加入聚天冬氨酸及其接枝共聚物后垢样的SEM分析 | 第46-49页 |
3-4-2 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阻垢分散机理 | 第49页 |
3-4-3 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缓蚀机理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功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技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