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1-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定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冲击破碎技术研究 | 第11页 |
1-2-3 加铺层结构的力学分析 | 第11-12页 |
1-2-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的疲劳性能分析 | 第12-13页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综合性能评定 | 第15-30页 |
§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定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5-22页 |
2-1-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15页 |
2-1-2 确定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定指标 | 第15-22页 |
§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定方法的确定 | 第22-24页 |
2-2-1 常用评定方法 | 第22-23页 |
2-2-2 人工神经网络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2-2-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定方法的确定 | 第24页 |
§2-3 评定模型的建立与实施 | 第24-29页 |
2-3-1 BP 神经网络 | 第24页 |
2-3-2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 第24-27页 |
2-3-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实例评定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冲击打裂压稳技术 | 第30-44页 |
§3-1 冲击碾压技术概述及施工流程 | 第30-31页 |
3-1-1 冲击碾压技术 | 第30-31页 |
3-1-2 施工工艺流程 | 第31页 |
§3-2 冲击碾压破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力学分析 | 第31-36页 |
3-2-1 模型尺寸及约束条件 | 第31-32页 |
3-2-2 荷载模型及轮压位置 | 第32-33页 |
3-2-3 水泥混凝土面板变形特征 | 第33页 |
3-2-4 混凝土面板板底应力分布 | 第33-35页 |
3-2-5 土基的变形分布 | 第35-36页 |
§3-3 冲击碾压破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动力效应研究 | 第36-40页 |
3-3-1 模型及施工路线 | 第36页 |
3-3-2 不同施工路线混凝土板的受力及变形分析 | 第36-38页 |
3-3-3 混凝土板内裂缝的产生机理 | 第38-39页 |
3-3-4 冲压过程中板内最大拉应力及沉降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3-4 冲击碾压破碎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控制 | 第40-41页 |
§3-5 冲压效果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应力吸收层旧水泥混凝土打裂板加铺层结构应力分析 | 第44-60页 |
§4-1 概述 | 第44页 |
§4-2 结构分析基础 | 第44-49页 |
4-2-1 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44-45页 |
4-2-2 应用材料强度理论 | 第45-47页 |
4-2-3 路面温度场计算分析 | 第47-49页 |
§4-3 结构参数对打裂板加铺层结构应力影响 | 第49-54页 |
4-3-1 加铺层厚度对打裂板加铺层结构应力影响 | 第49-50页 |
4-3-2 加铺层模量对打裂板加铺层结构应力影响 | 第50-52页 |
4-3-3 基础模量对打裂板加铺层结构应力影响 | 第52-54页 |
§4-4 应力吸收层对打裂板加铺层结构应力影响 | 第54-57页 |
4-4-1 应力吸收层厚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2 应力吸收层模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 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打裂板加铺结构耦合应力分析 | 第57-58页 |
§4-6 防反射裂缝机理 | 第58-59页 |
4-6-1 反射裂缝扩展模式 | 第58页 |
4-6-2 防反射机理分析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旧水泥混凝土打裂板沥青加铺层结构的疲劳性能模拟 | 第60-71页 |
§5-1 沥青加铺层结构反射裂缝产生原因 | 第60页 |
§5-2 沥青加铺层结构线弹性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 第60-64页 |
5-2-1 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状态 | 第60-63页 |
5-2-2 应力强度因子理论 | 第63-64页 |
§5-3 加铺层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分析 | 第64-67页 |
5-3-1 有限元法计算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 | 第64-65页 |
5-3-2 奇异单元模式的建立与分析 | 第65页 |
5-3-3 ANSYS 计算应力强度因子 | 第65-67页 |
§5-4 沥青加铺层结疲劳寿命的数值模拟 | 第67-70页 |
5-4-1 路面交通量及温度场调查 | 第67-68页 |
5-4-2 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68-69页 |
5-4-3 数值分析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1页 |
§6-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