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2.1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2.2 经验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0-25页 |
| 3.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 3.2.1 问卷收集情况 | 第21页 |
| 3.2.2 问卷样本中外卖骑手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 3.2.3 访谈对象介绍 | 第22-23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3.3.1 定性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3.3.2 定量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3.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外卖骑手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状况 | 第25-44页 |
| 4.1 外卖骑手的职业特征 | 第25-26页 |
| 4.1.1 时空的灵活性与线上化 | 第25页 |
| 4.1.2 较强的互动性 | 第25页 |
| 4.1.3 强吸引和弱契约性 | 第25-26页 |
| 4.1.4 严格的监管体系 | 第26页 |
| 4.2 经济融入的现状 | 第26-32页 |
| 4.2.1 外卖骑手的职业收入情况 | 第26-29页 |
| 4.2.2 外卖骑手社会保险参与情况 | 第29-31页 |
| 4.2.3 外卖骑手居住情况 | 第31-32页 |
| 4.3 社会融入的现状 | 第32-35页 |
| 4.3.1 在城市的关系网络 | 第32-33页 |
| 4.3.2 在城市的休闲方式 | 第33-35页 |
| 4.4 心理和文化融入现状 | 第35-39页 |
| 4.4.1 在城市生活的心理状态 | 第35页 |
| 4.4.2 对杭州的城市及身份认同 | 第35-39页 |
| 4.5 多因素变量分析 | 第39-41页 |
| 4.6 城市社会融入特征 | 第41-44页 |
| 4.6.1 融入城市的主观意愿低 | 第41-42页 |
| 4.6.2 文化和心理维度的融入较难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影响外卖骑手城市社会融入的因素 | 第44-50页 |
| 5.1 影响外卖骑手城市社会融入的制度性因素 | 第44-46页 |
| 5.1.1 户籍制度 | 第44-45页 |
| 5.1.2 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 | 第45-46页 |
| 5.1.3 社会保障制度 | 第46页 |
| 5.2 影响外卖骑手城市社会融入的非制度性因素 | 第46-50页 |
| 5.2.1 社会性因素 | 第46-48页 |
| 5.2.2 个人因素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促进外卖骑手城市社会融入的建议 | 第50-54页 |
| 6.1 政府:推动制度的优化与完善 | 第50-51页 |
| 6.1.1 优化户籍制度,弱化制度障碍 | 第50页 |
| 6.1.2 健全劳动就业制度 | 第50-51页 |
| 6.2 企业:完善和优化平台管理,保障骑手福利待遇 | 第51-52页 |
| 6.2.1 健全骑手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员工关怀 | 第51页 |
| 6.2.2 完善骑手群体培训制度,开展体系化职业培训 | 第51-52页 |
| 6.2.3 完善平台基本建设,优化骑手工作环境 | 第52页 |
| 6.3 个人:提高城市居民和骑手之间的社会互动 | 第52-54页 |
| 6.3.1 逐渐消除城市居民的歧视性排斥 | 第52-53页 |
| 6.3.2 拓展社会网络关系 | 第53-54页 |
| 第七章 小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