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气混相驱气体示踪剂解释理论与应用技术
1. 引言 | 第1-17页 |
·气体示踪剂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现有示踪剂理论局限性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示踪剂扩散渗流理论基础 | 第17-39页 |
·流体渗流与水力弥散现象 | 第17-19页 |
·理想扩散渗流方程 | 第19-26页 |
·扩散方程式 | 第19-20页 |
·带传质扩散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 第20-22页 |
·一维理想扩散渗流方程 | 第22-24页 |
·扩散系数分析 | 第24-26页 |
·混合标准方差 | 第26-34页 |
·混合标准方差的定义 | 第26-27页 |
·不同几何形状介质下的混合标准方差 | 第27-32页 |
·混合标准方差的归一化处理 | 第32-34页 |
·带吸附作用的传质扩散理论 | 第34-39页 |
·扩散剂在表面上的吸附过程 | 第34-35页 |
·带吸附现象的扩散方程 | 第35-37页 |
·吸附-扩散方程的求解 | 第37-39页 |
3. 气体示踪剂渗流特征及其数学描述 | 第39-78页 |
·概述 | 第39-40页 |
·气体示踪剂的滞流现象 | 第40-48页 |
·几种常用的气体示踪剂 | 第40-41页 |
·φ.Dugstad 气体示踪剂滞流实验 | 第41-43页 |
·滞流现象及其分析 | 第43-48页 |
·多孔介质中相间传质平衡 | 第48-55页 |
·实验依据——P.Raimondi 相间传质实验 | 第49-55页 |
·理论依据 | 第55页 |
·气体示踪剂滞流描述 | 第55-60页 |
·示踪剂段塞流动模型 | 第56-57页 |
·存在滞流的扩散渗流方程 | 第57-60页 |
·扩散渗流方程的适用性 | 第60-74页 |
·实验理论 | 第60-63页 |
·Brigham W E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73页 |
·粘度比影响的认识 | 第73-74页 |
·考虑粘度差的扩散理论 | 第74-78页 |
4. 示踪剂两相渗流预测数学模型 | 第78-117页 |
·混相驱两相渗流模型的提出 | 第78-81页 |
·混相驱两相渗流模型 | 第81-87页 |
·基本数学模型 | 第81-84页 |
·一维稳定渗流模型的解 | 第84-87页 |
·两相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第87-92页 |
·理论分析 | 第87-90页 |
·实验对比 | 第90-92页 |
·模型参数处理 | 第92-98页 |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处理 | 第93-94页 |
·粘度的处理 | 第94-95页 |
·密度的处理 | 第95-96页 |
·混合参数ω值的确定 | 第96-98页 |
·流管计算及示踪剂产出浓度预测 | 第98-117页 |
·综述与基本概念 | 第98-100页 |
·简单边界条件下流线的计算 | 第100-102页 |
·复杂边界条件下流线的生成 | 第102-108页 |
·流管中的压力分布及流量分配 | 第108-110页 |
·流管中示踪剂采出浓度的预测 | 第110-112页 |
·示踪剂产出浓度预测计算过程 | 第112-117页 |
5. 气体示踪剂应用技术 | 第117-144页 |
·气体示踪剂用量设计 | 第117-133页 |
·Brigham-Smith 方法 | 第117-124页 |
·注气混相驱驱替特征分析 | 第124-130页 |
·气体示踪剂用量设计方法 | 第130-133页 |
·气体示踪剂的分类及性质 | 第133-136页 |
·放射性气体示踪剂 | 第134页 |
·化学气体示踪剂 | 第134-136页 |
·气体示踪剂的检测 | 第136-137页 |
·气体示踪剂的投放及取样 | 第137-140页 |
·投放 | 第137-138页 |
·取样 | 第138-139页 |
·井筒膨胀对取样浓度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特性实验研究综述 | 第140-144页 |
结论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附录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