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4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45-63页 |
| 1 DR发病机理的研究 | 第45-53页 |
| ·消渴目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45-46页 |
| ·DR细胞凋亡及影响因素 | 第46-52页 |
| ·DR早期 FFA的变化 | 第52页 |
| ·DR早期视野的变化 | 第52-53页 |
| 2 中医药抗DR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第53-55页 |
| ·中医药抗DR细胞凋亡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53-55页 |
| ·中医药干预对早期DR FFA、视野的影响 | 第55页 |
| 3 西医抗细胞凋亡的治疗进展 | 第55-57页 |
| ·补充必须的神经营养因子 | 第55页 |
| ·中和凋亡及其激发因素 | 第55-56页 |
| ·基因治疗 | 第56页 |
| ·促进神经再生或神经移植修复受损视神经 | 第56页 |
| ·组织细胞工程学 | 第56-57页 |
| 4 滋肾健脾化瘀方主要组成药物的抗凋亡作用 | 第57-59页 |
| ·葛根 | 第57页 |
| ·黄芪 | 第57-58页 |
| ·干生地 | 第58页 |
| ·田七 | 第58页 |
| ·大黄 | 第58-59页 |
| 5 DR的动物实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第59-61页 |
| ·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59页 |
| ·实验性 DM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 | 第59页 |
| ·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 | 第59-60页 |
| ·实验性DM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60-61页 |
| ·实验性 DM大鼠视网膜氧化状态及细胞因子的研究 | 第61页 |
|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61-6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滋肾健脾化瘀方对非增殖期DR的临床疗效及机理探讨 | 第63-93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第一节 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在 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第63-7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63-64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64-65页 |
| ·临床资料 | 第64页 |
| ·诊断标准 | 第64页 |
| ·纳入标准 | 第64页 |
| ·排除标准 | 第64-6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65-72页 |
| ·标本的采集与存放 | 第65页 |
|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5页 |
|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65-71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71-72页 |
| 4. 结果 | 第72-73页 |
| ·一般情况比较 | 第72页 |
| ·各组SOD、MDA、GSH-Px比较 | 第72页 |
| ·各组NOS、IL-6、TNF-α比较 | 第72-73页 |
| 5. 讨论 | 第73-75页 |
| ·氧化应激在DR发病的影响及变化 | 第73页 |
| ·NOS在DR发病中的影响及变化 | 第73-74页 |
| ·TNF-α在DR发病中的影响及变化 | 第74页 |
| ·IL-6在DR发病中的影响及变化 | 第74-75页 |
| 第二节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非增殖期DR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理研究 | 第75-93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75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5-80页 |
| ·研究对象 | 第75-77页 |
| ·研究方法 | 第77-80页 |
| 3. 结果 | 第80-88页 |
|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影响因素的均衡性比较 | 第80-81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DR患者视力、眼底的影响 | 第81-82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 DR患者 FFA的影响 | 第82-85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 DR患者视野的影响 | 第85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全身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85-88页 |
| 4. 讨论 | 第88-93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治疗气阴两虚型 DR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88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的组方原则 | 第88-89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 NPDR患者眼局部疗效指标的影响 | 第89-90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治疗 NPDR的作用机理 | 第90-93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93-137页 |
| 引言 | 第93-94页 |
| 第一节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STZ诱导的DM大鼠模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形态学的影响 | 第94-11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9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9页 |
| ·材料 | 第94-97页 |
|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99页 |
| 3 结果 | 第99-104页 |
| ·DR大鼠的成模率及各组死亡情况和原因分析 | 第99页 |
| ·DR大鼠全身一般情况动态观察 | 第99-103页 |
| ·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103-104页 |
| ·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 | 第104页 |
| 4 讨论 | 第104-109页 |
|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备 | 第104-105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DM大鼠全身一般状态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视网膜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滋肾健脾化瘀方对其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防护作用 | 第107-109页 |
| 附图 | 第109-115页 |
| 第二节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DM大鼠细胞凋亡中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115-12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1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7页 |
| ·材料 | 第115-11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6-117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17页 |
| 3 结果 | 第117-120页 |
| ·SD大鼠外周血SOD、GSH-Px、MDA的动态变化 | 第117-118页 |
| ·SD大鼠外周血IL-6、TNF-α、NOS的动态变化 | 第118-120页 |
| ·SD大鼠视网膜组织NOS、TNF-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 第120页 |
| 4 讨论 | 第120-122页 |
| 附图 | 第122-125页 |
| 第三节 滋肾健脾化瘀方对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Caspase-3的影响作用 | 第125-13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26页 |
| ·材料 | 第125-1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26页 |
| 3 结果 | 第126-128页 |
| ·Bcl-2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情况 | 第126-127页 |
| ·Bax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情况 | 第127页 |
| ·Caspase-3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情况 | 第127-128页 |
| 4 讨论 | 第128-131页 |
| 附图 | 第131-137页 |
| 结语 | 第137-139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139-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参编专著、申报课题情况 | 第146-147页 |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47-148页 |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