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第14-17页 |
·支架材料的作用 | 第14-15页 |
·壳聚糖在支架材料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酶的控制释放 | 第17-18页 |
·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 第18-21页 |
·纳米技术 | 第18-19页 |
·药物纳米载体技术 | 第19-20页 |
·纳米复合材料 | 第20-21页 |
·研究方案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溶菌酶对壳聚糖降解性能的初探 | 第27-36页 |
·引言 | 第27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制备方法 | 第28-30页 |
·壳聚糖在含溶菌酶的醋酸溶液中降解 | 第28页 |
·壳聚糖在醋酸溶液中降解 | 第28页 |
·壳聚糖和溶菌酶混合物在盐水中降解 | 第28页 |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 第28-30页 |
·预处理 | 第28-29页 |
·粘度的测定及数据处理示例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溶菌酶与壳聚糖的反应机理 | 第30-31页 |
·壳聚糖的降解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缓释溶菌酶纳米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6-66页 |
·引言 | 第3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空白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37-38页 |
·缓释溶菌酶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38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38-40页 |
·纳米微球的形态和结构表征 | 第38页 |
·纳米微球的TEM | 第38页 |
·纳米微球的AFM | 第38页 |
·纳米微球的FT-IR | 第38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38-39页 |
·溶菌酶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8-39页 |
·纳米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39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 | 第39-40页 |
·体外释放溶菌酶的量的检测 | 第39页 |
·体外释放溶菌酶活力的检测 | 第39-40页 |
·溶菌酶标准活度曲线的制定 | 第39-40页 |
·体外释放溶菌酶的活度保持率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的形态和结构 | 第41-44页 |
·纳米微球的TEM | 第41-42页 |
·纳米微球的AFM | 第42-43页 |
·纳米微球的FT-IR | 第43-44页 |
·各反应条件对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44-48页 |
·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壳聚糖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TPP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溶菌酶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8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48-53页 |
·纳米微球体外释放溶菌酶的量的检测 | 第48-51页 |
·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 | 第49页 |
·壳聚糖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TTP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0页 |
·溶菌酶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纳米微球体外释放溶菌酶的活力的检测 | 第51-53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体外释放模型 | 第53-62页 |
·常用药物释放模型 | 第53-54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模型拟合 | 第54-62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的释药机理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壳聚糖支架水化条件的比较 | 第66-76页 |
·引言 | 第6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主要仪器 | 第66-67页 |
·制备方法 | 第67-68页 |
·水化试剂处理溶菌酶及酶活的测定 | 第67页 |
·各水化试剂水化壳聚糖支架 | 第67-68页 |
·支架的表征 | 第68-69页 |
·孔隙率测定 | 第68页 |
·力学强度测定 | 第68页 |
·支架形貌观察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4页 |
·水化试剂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第69页 |
·水化试剂对壳聚糖支架性能的影响 | 第69-74页 |
·水化试剂对壳聚糖支架形貌的影响 | 第69-72页 |
·水化试剂对壳聚糖支架三维尺寸的影响 | 第72页 |
·水化试剂对壳聚糖支架孔径、孔隙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水化试剂对壳聚糖支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壳聚糖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件的构建及性能研 | 第76-94页 |
·引言 | 第7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6-77页 |
·主要试剂 | 第76-77页 |
·主要仪器 | 第77页 |
·制备方法 | 第77-78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壳聚糖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 | 第77-78页 |
·壳聚糖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 | 第78页 |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壳聚糖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表征 | 第78-80页 |
·复合支架形貌的观察(SEM) | 第78页 |
·复合支架中磷元素分布的观察(SEM/EDX) | 第78页 |
·复合支架的孔隙率 | 第78-79页 |
·复合支架力学性能的测试 | 第79页 |
·复合支架的体外降解 | 第79-80页 |
·复合支架的酶的体外释放 | 第80页 |
·复合支架体外降解力学性能测试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91页 |
·复合支架的形貌 | 第80-82页 |
·复合支架中磷元素的分布 | 第82-83页 |
·复合支架的孔隙率 | 第83-84页 |
·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 | 第84-85页 |
·复合支架体外降解性能 | 第85-88页 |
·复合支架中酶的体外释放 | 第88-90页 |
·复合支架体外降解的力学强度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缓释溶菌酶纳米微球/壳聚糖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初步考 | 第94-106页 |
·引言 | 第94页 |
·主要材料与仪器 | 第94-95页 |
·主要材料 | 第94-95页 |
·主要仪器 | 第95页 |
·方法 | 第95-99页 |
·复合支架的体外细胞培养 | 第95-97页 |
·支架和细胞的准备 | 第95-96页 |
·复合材料细胞活性的检测— MTT比色法 | 第96页 |
·扫面电镜观察 | 第96-97页 |
·复合支架体内植入和取材 | 第97-99页 |
·支架和动物的准备 | 第97页 |
·方法 | 第97页 |
·组织固定、包埋及切片 | 第97-98页 |
·组织学检测 | 第98-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4页 |
·细胞活性 | 第99-100页 |
·体外细胞培养──SEM观察 | 第100-102页 |
·大体观察 | 第102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附录 I: SEM/EDX分析结果 | 第108-112页 |
附录 II: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