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植物区系的概念、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0-12页 |
·植物区系的概念 | 第10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 第10-11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2.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 | 第12-20页 |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5页 |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 第15-19页 |
·河北植物区系研究历史 | 第19-20页 |
3.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第20-24页 |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河北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第21-24页 |
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5.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研究材料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河北山地的环境背景 | 第28-34页 |
1.地理位置 | 第28页 |
2.地势和地貌 | 第28-30页 |
3.气候特征 | 第30页 |
4.山地土壤 | 第30-32页 |
5.水文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河北山地高等植物区系分析 | 第34-74页 |
1.河北山地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34-41页 |
·科、属、种的数量统计 | 第34-35页 |
·优势类群统计 | 第35-36页 |
·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36-41页 |
2.河北山地蕨类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41-44页 |
·蕨类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 第41-42页 |
·科的区系组成分析 | 第42页 |
·属的区系组成分析 | 第42-43页 |
·地理成分分析 | 第43页 |
·河北山地蕨类植物分布区 | 第43页 |
·生态类型分析 | 第43-44页 |
·河北山地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 | 第44页 |
3.河北山地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44-74页 |
·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第44-50页 |
·植物区系分布类型的分析 | 第50-63页 |
·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 第63-69页 |
·植物生活型的初步分析 | 第69-74页 |
第四章 河北山地高等植物的起源与发展 | 第74-82页 |
1.地史时期的古植物和古植被 | 第74-76页 |
·第三纪的古植被 | 第74-75页 |
·第四纪时期的古植被 | 第75页 |
·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植被 | 第75-76页 |
2.河北山地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76-82页 |
·科的比较 | 第77-78页 |
·属的比较 | 第78-79页 |
·北温带分布类型的比较 | 第79-82页 |
第五章 河北山地植物区系的分区 | 第82-88页 |
1.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 第82-88页 |
·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 | 第82页 |
·植物区系分区的方法 | 第82-83页 |
·植物区系分区方案 | 第83-84页 |
·各分区的主要区系特征 | 第84-88页 |
第六章 太行山区植物区系分析 | 第88-108页 |
1.植被特点 | 第88-89页 |
2.太行山植物区系 | 第89-106页 |
·太行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89-94页 |
·太行山蕨类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94-96页 |
·太行山种子植物区系 | 第96-106页 |
3.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冀西北山地植物区系分析 | 第108-128页 |
1.植破特点 | 第108页 |
2.冀西北山地植物区系 | 第108-125页 |
·冀西北山地苔藓植物区系 | 第108-114页 |
·冀西北山地蕨类植物区系 | 第114-115页 |
·冀西北山地种子植物区系 | 第115-125页 |
3.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 第125-128页 |
第八章 冀北山地植物区系分析 | 第128-148页 |
1.植被特点 | 第128页 |
2.冀北山地植物区系 | 第128-145页 |
·冀北山地苔藓植物区系 | 第128-133页 |
·冀北山地蕨类植物区系 | 第133-134页 |
·冀北山地种子植物区系 | 第134-145页 |
3.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 第145-148页 |
第九章 坝上高原植物区系分析 | 第148-164页 |
1.植被特点 | 第148页 |
2.坝上植高原植物区系 | 第148-162页 |
·坝上高原苔藓植物区系 | 第148-153页 |
·坝上高原蕨类植物区系 | 第153-154页 |
·坝上高原种子植物区系 | 第154-162页 |
3.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 第162-164页 |
第十章 河北山地植物区系与其他植物区系的比较 | 第164-172页 |
1.河北山地植物区系与其他7个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 第164页 |
2.R/T值的分析 | 第164-165页 |
3.区系谱分析 | 第165-172页 |
·聚类分析 | 第166-168页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168-172页 |
第十一章 河北山地资源植物分类与利用 | 第172-178页 |
1.河北山地资源植物 | 第172-175页 |
·野生纤维植物 | 第172页 |
·野生淀粉植物 | 第172页 |
·野生油脂植物 | 第172页 |
·野生药用植物 | 第172-173页 |
·野果植物 | 第173页 |
·野菜植物 | 第173页 |
·野生蜜源植物 | 第173-174页 |
·野生鞣科植物 | 第174页 |
·野生芳香油植物 | 第174页 |
·野生饲用植物 | 第174页 |
·野生花卉植物 | 第174-175页 |
2.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175-178页 |
第十二章 河北山地植物资源的保育与可持续发展 | 第178-186页 |
1.河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 | 第178-180页 |
·河北山地植物资源特点及其区系特征 | 第178页 |
·珍稀濒危植物等级标准和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依据、保护价值 | 第178-179页 |
·河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统计及其濒危和保护级别 | 第179页 |
·濒危机制的初步探讨及保护措施和建议 | 第179-180页 |
2.河北山地的自然保护区 | 第180-182页 |
·自然保护区现状 | 第180-181页 |
·自然保护区的分布 | 第181页 |
·存在问题 | 第181-182页 |
3.植物资源的保育与可持续发展 | 第182-186页 |
·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182-183页 |
·河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 第183-186页 |
第十三章 小结与讨论 | 第186-188页 |
1.小结 | 第186-187页 |
·种类丰富、多样性较高 | 第186页 |
·起源古老 | 第186页 |
·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突出 | 第186页 |
·特有程度低 | 第186页 |
·资源植物丰富 | 第186页 |
·保护植物 | 第186-187页 |
2.讨论 | 第187-188页 |
·河北山地植物区系在华北地区和中国的地位 | 第187页 |
·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利用 | 第187-18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
附录Ⅰ:河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 第195-205页 |
附表Ⅱ:河北山地苔藓植物分区分布统计表 | 第205-219页 |
附表Ⅲ:河北山地维管植物分区分布统计表 | 第219-287页 |
附图 | 第287-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