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13-14页 |
| 第2章 我国电力行业投融资体制变迁路径分析 | 第14-17页 |
| ·第一阶段:“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1979-1985) | 第14页 |
| ·第二阶段:大力推行“集资办电”(1985-1991) | 第14-15页 |
| ·第三阶段:“投贷分开、规范发展”(1992-1996) | 第15页 |
| ·第四阶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 | 第15-17页 |
| 第3章 我国水电行业投融资体制 | 第17-19页 |
| ·我国水电行业投融资体制概述 | 第17页 |
| ·我国水电行业投融资体制的特征 | 第17-19页 |
| ·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 ·其他特征 | 第18-19页 |
| 第4章 我国水电行业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9-24页 |
| ·我国水电行业投融资体制问题分析 | 第19-22页 |
| ·水电行业体制改革的滞后 | 第19页 |
| ·资本金来源不足 | 第19-20页 |
| ·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不畅通,投融资行为不规范 | 第20页 |
| ·投资效益低下 | 第20-21页 |
| ·水利投融资政策不健全、水利投资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 第21页 |
| ·电力资本市场不完善 | 第21页 |
| ·没有真正建立起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 第21-22页 |
| ·我国电力行业传统投融资体制问题之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 ·政府在体制改革中定位不准 | 第22-23页 |
| ·企业主体缺位现象严重 | 第23-24页 |
| 第5章 国外水电项目投融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33页 |
| ·国外水电项目投融资政策概述及特征 | 第24-27页 |
| ·美国的水电投融资政策 | 第24-25页 |
| ·荷兰的水电政策 | 第25页 |
| ·日本的水电政策 | 第25-26页 |
| ·阿根廷引入私有部门参与水电项目投融资 | 第26页 |
| ·国外水电投融资政策的特征 | 第26-27页 |
| ·国外水电项目的民间投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3页 |
| ·政策上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 | 第28页 |
| ·为水电项目民间投资提供法制保障 | 第28-29页 |
| ·拓宽民间投资方式 | 第29页 |
| ·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方向 | 第29页 |
| ·国外水电项目投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3页 |
| 第6章 我国水电行业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构想 | 第33-37页 |
|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理顺行业管理关系 | 第33页 |
| ·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运行规则 | 第33-34页 |
| ·健全水电项目投资机制,培育规范化的水电项目市场主体 | 第34页 |
| ·建立和规范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 | 第34-35页 |
| ·真正使电力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 | 第35-36页 |
| ·加强水电建设市场的宏观调控,正确引导和规范水电企业的经济行为 | 第36-37页 |
| 第7章 我国大中型水电项目融资模式及其创新 | 第37-68页 |
| ·融资渠道及创新 | 第37-41页 |
| ·国内银行贷款 | 第37-38页 |
| ·国际银行贷款 | 第38-39页 |
| ·财政性资金 | 第39-40页 |
| ·自有资金 | 第40页 |
| ·鼓励民间投资—融资渠道的创新 | 第40-41页 |
| ·融资手段及其创新 | 第41-45页 |
| ·股权融资 | 第41-42页 |
| ·债权融资 | 第42-43页 |
| ·商业票据融资 | 第43-45页 |
| ·产权融资—融资手段的创新 | 第45页 |
| ·引入各种项目融资模式 | 第45-68页 |
| ·项目融资的直接融资模式 | 第45-47页 |
| ·杠杆租赁融资模式 | 第47页 |
| ·项目公司融资模式 | 第47-49页 |
| ·生产支付融资模式 | 第49-50页 |
| ·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电网建设融资 | 第50-52页 |
| ·组建电力产业投资基金 | 第52-54页 |
| ·BOT融资模式 | 第54-56页 |
| ·TOT融资模式 | 第56-57页 |
| ·TBT融资模式 | 第57-60页 |
| ·PFI融资模式 | 第60-62页 |
| ·PPP融资模式 | 第62-64页 |
| ·ABS融资模式 | 第64-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