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4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及其组成 | 第14-17页 |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 第14-15页 |
·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 | 第15-16页 |
·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 | 第16-17页 |
·污泥的现状、特点和危害 | 第17-18页 |
·城市垃圾常用处理方法及其比较 | 第18-22页 |
·填埋 | 第19页 |
·焚烧 | 第19-20页 |
·堆肥 | 第20页 |
·资源化综合处理 | 第20-21页 |
·其他方法 | 第21-22页 |
·污泥常用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污泥好氧堆肥 | 第22页 |
·污泥厌氧堆肥 | 第22-23页 |
·污泥的其他处理方法 | 第23页 |
·厌氧消化处理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的优点 | 第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第2章 污泥与垃圾联合消化的微生物作用原理及其技术分析 | 第24-46页 |
·厌氧消化机理 | 第24-26页 |
·厌氧消化微生物作用原理 | 第26-29页 |
·液化阶段 | 第27页 |
·酸性发酵阶段 | 第27-28页 |
·碱性发酵阶段(产甲烷CH4) | 第28-29页 |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中的微生物及其相互关系 | 第29-32页 |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中的微生物及其特性 | 第29-31页 |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 第31-32页 |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32-39页 |
·厌氧条件 | 第33页 |
·pH 值 | 第33-35页 |
·温度 | 第35-36页 |
·垃圾的组分和颗粒尺寸 | 第36-37页 |
·含水率 | 第37-38页 |
·氨氮浓度 | 第38页 |
·搅拌 | 第38页 |
·添加剂和抑制剂 | 第38-39页 |
·联合消化 | 第39-40页 |
·厌氧消化动力学模型研究状况 | 第40-43页 |
·厌氧消化模型的一般介绍 | 第40-41页 |
·厌氧消化两阶段模型 | 第41-42页 |
·厌氧消化模型研究的最新成果ADM1 | 第42-43页 |
·ADM1 的不足之处 | 第43页 |
·垃圾消化工艺 | 第43-46页 |
·湿式连续单级发酵系统 | 第43-44页 |
·湿式连续多级发酵系统 | 第44页 |
·干式单级发酵系统 | 第44-45页 |
·其他新工艺 | 第45-46页 |
第3章 实验仪器、实验装置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46-53页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实验装置 | 第46-48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8-53页 |
·含水率 | 第48页 |
·pH 值 | 第48页 |
·氧化还原电位(ORP) | 第48页 |
·总有机碳(TOC) | 第48页 |
·总氮 | 第48-50页 |
·化学需氧量(CODcr) | 第50-51页 |
·挥发性脂肪酸(VFA) | 第51页 |
·氨氮 | 第51-52页 |
·气体成分 | 第52-53页 |
第4章 高温厌氧消化处理城市垃圾的正交试验研究 | 第53-59页 |
·城市有机垃圾与污泥的联合消化体系 | 第53-54页 |
·污泥性质 | 第53-54页 |
·城市有机垃圾与污泥联合消化可行性分析 | 第54页 |
·高温厌氧消化处理有机垃圾的正交试验研究 | 第54-59页 |
·实验原料 | 第54-55页 |
·实验方案 | 第5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9页 |
第5章 微量金属对有机垃圾与污泥联合消化的影响研究 | 第59-71页 |
·微量金属离子在厌氧消化体系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微量金属离子激活作用对比试验研究 | 第60-63页 |
·实验原料 | 第60页 |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联合消化中微量金属离子添加量的确定 | 第63-70页 |
·实验原料 | 第63页 |
·实验方案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煤灰渣含量对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 | 第71-81页 |
·生活垃圾中煤灰渣的含量及其在厌氧消化体系中的作用 | 第71-73页 |
·煤灰渣含量对联合消化的影响试验研究 | 第73-80页 |
·实验原料 | 第73页 |
·实验方案 | 第73-7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4-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