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从理性走向神圣--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教育 | 第14-43页 |
第一节 自由的理性追寻—古希腊的教育 | 第14-25页 |
第二节 世俗的公民教育—罗马帝国教育 | 第25-34页 |
第三节 上帝的忠实奴仆—中世纪的教育 | 第34-43页 |
第二章 市场经济萌芽--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转型 | 第43-68页 |
第一节 商业的复兴 | 第43-52页 |
一、中世纪的商业潜流 | 第43-46页 |
二、14世纪的商业繁荣 | 第46-49页 |
三、拜金主义的萌生与流行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城市的兴起 | 第52-61页 |
一、中世纪的城市 | 第52-54页 |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 第54-58页 |
三、市民社会的形成 | 第58-61页 |
第三节 世界的发现 | 第61-68页 |
一、伊斯兰-穆斯林世界的影响 | 第61-63页 |
二、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 | 第63-64页 |
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第64-68页 |
第三章 人性的世俗回归--文艺复兴时期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型 | 第68-91页 |
第一节 西方社会对人的发现 | 第68-74页 |
一、西方人对古代世界的发现 | 第68-71页 |
二、人文主义对人的基本认识 | 第71-72页 |
三、对基督教道德的嘲讽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宗教改革 | 第74-83页 |
一、偶像的坍塌 | 第75-77页 |
二、个人的宗教 | 第77-79页 |
三、新教伦理 | 第79-83页 |
第三节 世俗精神的凯旋 | 第83-91页 |
一、反对禁欲主义 | 第83-86页 |
二、反对蒙昧主义 | 第86-88页 |
三、反对专制主义 | 第88-91页 |
第四章 自由理性人的复归--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转型 | 第91-118页 |
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兴起 | 第92-98页 |
一、人文学科范畴扩大 | 第92页 |
二、古典语言的兴盛 | 第92-93页 |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典型代表 | 第93-98页 |
(一) 维多利诺教育思想 | 第93-95页 |
(二) 蒙田教育思想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新兴宗教教育思想 | 第98-104页 |
一、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 第98-100页 |
二、加尔文的教育思想 | 第100-102页 |
三、罗耀拉的教育思想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教育思想转型的完成 | 第104-112页 |
一、培根科学教育思想 | 第104-107页 |
二、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 | 第107-112页 |
第四节 空谷回音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当代反省 | 第112-118页 |
一、文艺复兴理想的实现 | 第112-113页 |
二、现代社会批判 | 第113-115页 |
三、敢问路在何方—当代西方教育的合理走向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他山之石--西方社会转型期教育变革对中国的启示 | 第118-137页 |
第一节 中国的社会转型 | 第118-123页 |
一、历史的回顾 | 第118-120页 |
二、转型的实质 | 第120-122页 |
三、当代的使命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人 | 第123-126页 |
一、金钱奴隶与人情冷漠 | 第123-124页 |
二、私德泯灭与公德缺失 | 第124-125页 |
三、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 | 第125-126页 |
第三节 中国教育的转型及其使命 | 第126-137页 |
一、相对滞后的教育 | 第126-129页 |
(一) 睡狮初醒—近代教育的“西化变革” | 第126-127页 |
(二) 目中无人—“应试教育”对人的异化 | 第127-128页 |
(三) 教育何为—一元教育下的目的困惑 | 第128-129页 |
二、改革:迫在眉睫的使命 | 第129-132页 |
(一) 久旱甘露—素质教育改革概述 | 第129-131页 |
(二) 举步维艰—素质教育改革面临的尴尬 | 第131页 |
(三) 热点冷说—对素质教育变革的深度分析 | 第131-132页 |
三、期待:素质教育的理想走向 | 第132-137页 |
(一) 点化精神生命—让人成为追求崇高的人 | 第132-134页 |
(二) 唤醒主体意识—让人成为自成目的的人 | 第134-135页 |
(三) 培养生存技能—让人成为具备能力的人 | 第135页 |
(四) 促进身心健康—让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 | 第135-136页 |
(五) 实现全面发展—让人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后记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