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电网故障诊断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 | 第10-11页 |
·国内外输电网故障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诊”的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断”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区域诊件 | 第18页 |
·故障选相 | 第18页 |
·故障测距 | 第18-19页 |
·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于自定义混沌载波优化的电网故障诊断 | 第21-38页 |
·故障诊断实施的棘手之处 | 第21-22页 |
·工程在线应用适应性有待增强 | 第21页 |
·亟需克服实际多变的运行方式造成的困难 | 第21-22页 |
·基于优化技术的对策 | 第22-26页 |
·诊断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故障区域的识别 | 第24-25页 |
·0-1 整数规划 | 第25页 |
·分层分布式的思维 | 第25-26页 |
·混沌优化的思想 | 第26-30页 |
·混沌的概念及性质 | 第26页 |
·虫口方程 | 第26-27页 |
·混沌优化算法 | 第27-28页 |
·自定义混沌载波优化 | 第28-30页 |
·算例分析 | 第30-37页 |
·简单故障的情形 | 第31-32页 |
·复杂故障的情形 | 第32-34页 |
·与遗传算法的性能比较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输电网故障特征行波分析 | 第38-50页 |
·从能量的角度看行波过程 | 第38-40页 |
·相模解耦及模量波速 | 第40-45页 |
·传统的对称解耦 | 第41-42页 |
·实际非对称数值解耦 | 第42-43页 |
·实际模量波速 | 第43-45页 |
·行波传输特征 | 第45-49页 |
·反射与折射 | 第45-47页 |
·母线接线方式对行波传输的影响 | 第47-48页 |
·实际故障行波分析需要面对的问题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利用多分辨奇异分析探究电力系统故障暂态信号 | 第50-65页 |
·高压输电线路故障信号特征 | 第50-52页 |
·多分辨分析理论 | 第52-59页 |
·从工程的角度看多分辨分析 | 第53-57页 |
·小波分析理论 | 第57-59页 |
·信号突变点的奇异检测 | 第59-61页 |
·李氏指数的概念 | 第59-60页 |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同信号突变点的关系 | 第60-61页 |
·B样条小波 | 第61页 |
·利用多分辨方法分析故障暂态数字信号 | 第61-64页 |
·小波变换解决方案 | 第62-63页 |
·当前已构造的小波特性 | 第63页 |
·暂态信号分析对小波函数选取的要求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行波故障选相研究 | 第65-77页 |
·故障行波分析等效原理图 | 第65-66页 |
·相模变换对行波传播特征的影响 | 第66-68页 |
·凯伦布尔变换 | 第66-67页 |
·克拉克变换 | 第67-68页 |
·故障类型对行波传播特征的影响 | 第68-73页 |
·单相接地 | 第69-70页 |
·两相短路 | 第70-71页 |
·两相接地 | 第71-73页 |
·三相短路 | 第73页 |
·故障选相原则 | 第73-75页 |
·故障特征判据量的构造 | 第73-74页 |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选相判据 | 第74页 |
·选相软件框图 | 第74-75页 |
·选相仿真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输电线路暂态行波测距 | 第77-97页 |
·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 第77-79页 |
·单端法行波故障测距 | 第77-78页 |
·双端法行波故障测距 | 第78页 |
·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 第78-79页 |
·一个值得商榷的分析误区 | 第79页 |
·故障行波波形探究 | 第79-84页 |
·三相耦合行波与解耦后的波形差异 | 第79-83页 |
·多分辨分析方法识别突变波头 | 第83页 |
·相邻线路折射模值观察 | 第83-84页 |
·单端故障测距系列问题对策 | 第84-92页 |
·利用线模零模波速差预判断故障发生区段 | 第84-85页 |
·消除相邻非故障线路折射的误判 | 第85页 |
·不对称输电线路模量波速的实际选取 | 第85-89页 |
·模量方法失效的情况 | 第89-91页 |
·程序设计的优化建议 | 第91-92页 |
·最后一点发现的说明 | 第92页 |
·仿真结果 | 第92-96页 |
·相模解耦 | 第92-94页 |
·故障区段预判断处理 | 第94页 |
·消除非故障线路折射影响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1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97-98页 |
·后继工作的展望 | 第98-101页 |
·有待继续改进的工作 | 第98页 |
·基于移动Agent 技术架设诊断体系的构想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附录一 SIMULINK仿真模块图 | 第109-110页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