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外轨道交通运营概况 | 第11页 |
| ·国内轨道交通运营现状 | 第11-12页 |
|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对象及思路 | 第13-15页 |
| ·系统的组成 | 第14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轨道交通运营子系统及其运营相关性 | 第15-35页 |
| ·轨道交通的主要设备子系统 | 第15-23页 |
| ·车辆系统 | 第15-16页 |
| ·通信系统 | 第16-17页 |
| ·信号系统 | 第17-19页 |
| ·供电系统 | 第19页 |
| ·电力监控系统(SCADA) | 第19-21页 |
| ·收费系统 | 第21-22页 |
| ·BAS系统 | 第22-23页 |
| ·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转 | 第23-35页 |
| ·系统运营的指挥和控制模式 | 第23-27页 |
| ·正常状态列车的运营模式 | 第27-28页 |
| ·非正常状态列车的运营模式 | 第28-32页 |
| ·紧急状态列车的运营模式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要素 | 第35-44页 |
| ·客流调查与预测分析 | 第35页 |
| ·车辆的选型及编组 | 第35-36页 |
| ·全日行车计划 | 第36-37页 |
| ·列车交路计划 | 第37-38页 |
| ·运行交路 | 第37-38页 |
| ·折返方式 | 第38页 |
| ·列车停站设计 | 第38-39页 |
| ·行车间隔时间 | 第39-41页 |
| ·运输能力的计算 | 第41-44页 |
| ·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41-43页 |
| ·输送能力的计算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优化 | 第44-64页 |
| ·运营组织优化的必要性及优化思路的产生 | 第44-48页 |
| ·优化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 ·轨道交通客流分布规律 | 第45-47页 |
| ·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优化原则 | 第47-48页 |
| ·轨道交通车辆编组优化模型研究 | 第48-52页 |
| ·客流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 第49-5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模型的分析及目标函数的计算 | 第51页 |
| ·多目标规划的模糊最优解 | 第51-52页 |
| ·行车间隔时间优化模型研究 | 第52-56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目标函数的计算 | 第54-56页 |
| ·应用实例 | 第56-64页 |
| ·线路概况及客流调查 | 第56-58页 |
| ·客流分析 | 第58-59页 |
| ·优化模型的应用计算过程 | 第59-62页 |
| ·优化结果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优化运营方案的评价方法 | 第64-70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4页 |
| ·AHP法评价原理 | 第64-6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6-68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66-6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68页 |
|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68-69页 |
| ·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信息化运营及运营模拟系统的设计 | 第70-78页 |
| ·信息化运营的总体研究框架 | 第70页 |
| ·轨道交通运营模拟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设计 | 第70-73页 |
| ·系统结构 | 第71页 |
| ·主要功能及数据流程 | 第71-73页 |
| ·运营模拟系统的开发实践 | 第73-78页 |
| ·程序界面的设计 | 第73页 |
| ·菜单和工具条介绍 | 第73-74页 |
| ·模拟时间比例的设置 | 第74页 |
| ·系统运行的过程 | 第74-77页 |
| ·系统实现的目标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 | 第78页 |
| ·进一步研究和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