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8页 |
一、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二、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三、关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的简单评论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的缘由 | 第20-36页 |
第一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涵义 | 第20-23页 |
一、新闻发言人的定义 | 第20-21页 |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定义 | 第21-22页 |
三、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涵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适应网络传播发展的需要 | 第23-26页 |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 第23-25页 |
二、网络传播对政府管理的挑战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政府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 第26-29页 |
一、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存在是责任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存在是阳光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 第28页 |
三、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要求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对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 第29-36页 |
一、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历程及存在的缺陷 | 第29-32页 |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三、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比较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能 | 第36-47页 |
第一节 关于政府效能的一般理论 | 第36-39页 |
一、政府效能的界定 | 第36-37页 |
二、政府效能的理论概述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效能概述 | 第39-40页 |
一、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效能的内涵 | 第39页 |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效能与政府效能的关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4页 |
一、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依据和原则 | 第41页 |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效能体系的构建 | 第41-44页 |
第四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效能体系对建设政府效能的重要意义 | 第44-47页 |
一、有利于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 | 第45页 |
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 第45-46页 |
三、有利于政府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效能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效能问题分析 | 第47-56页 |
第一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角色定位不明确 | 第47-50页 |
一、缺乏对网络舆情的关注 | 第47-48页 |
二、网络信息的过滤和处理存在困难 | 第48-49页 |
三、难于得到民众的充分信任 | 第49页 |
四、流于形式,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有待提升 | 第50-52页 |
一、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相关能力尚显不足 | 第50-51页 |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相关技巧尚不成熟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缺乏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保障 | 第52-56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律规范化不足 | 第52-53页 |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规范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能提升对策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合理的角色建构 | 第56-59页 |
一、舆情预警员 | 第56-57页 |
二、信息甄别员 | 第57-58页 |
三、政府权威代言人 | 第58页 |
四、职能部门情报员与协调者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发言能力与技巧的提高 | 第59-65页 |
一、应有能力的提高 | 第59-62页 |
二、应有技巧的提高 | 第62-63页 |
三、应有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 第63-65页 |
第三节 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保障 | 第65-68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等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65-66页 |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规范化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