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0 引言 | 第6-17页 |
| ·背景 | 第6-8页 |
| ·数学学困生问题日渐凸现 | 第6-7页 |
| ·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 | 第7-8页 |
| ·已有研究综述 | 第8-16页 |
| ·学习困难者的诊断、界定研究 | 第8-10页 |
| ·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研究 | 第10-11页 |
| ·学习困难类型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 第13页 |
| ·关于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 | 第13-16页 |
| ·研究的切入点、问题的阐述以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切入点 | 第16页 |
| ·数学优生和数学学困生的确定 | 第16页 |
| ·问题的阐述 | 第16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 ·态度理论 | 第17-20页 |
| ·陶德清的态度理论 | 第17-18页 |
| ·态度的 A-B-C 三维结构理论 | 第18-20页 |
| ·归因理论 | 第20-22页 |
| ·三维度归因理论 | 第20页 |
| ·“背景效应假设”归因理论 | 第20-21页 |
| ·情绪和动机归因理论 | 第21-22页 |
| ·数学认知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 ·定义 | 第22页 |
| ·特点 | 第22-23页 |
| ·数学认知结构的几个层面 | 第23-26页 |
| 2 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34页 |
| ·资料研究 | 第26页 |
| ·问卷调查 | 第26-30页 |
| ·调查目的 | 第26页 |
|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6-29页 |
| ·施测过程 | 第29-30页 |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 ·个案研究 | 第30-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 ·研究工具 | 第31-33页 |
| ·实施过程 | 第33-34页 |
| 3 数学学习态度、学业成败归因取向的差异 | 第34-49页 |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 ·数学学习态度现状 | 第34-35页 |
| ·数学学习成败归因取向的现状 | 第35-36页 |
| ·高中数学优、困生数学学习态度的差异性 | 第36-37页 |
| ·高中数学优、困生成败归因取向的差异性 | 第37-38页 |
| ·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数学优、困生学习态度的差异 | 第38-41页 |
| ·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数学优、困生成败归因取向的差异 | 第41-42页 |
| ·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和成败归因取向的相关性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9页 |
| ·态度现状以及数学优、困生学习态度的差异性 | 第44-45页 |
| ·成败归因取向现状以及数学优、困生成败归因的差异性 | 第45-47页 |
| ·学习态度与归因方式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 4 数学认知结构的对比研究 | 第49-63页 |
| ·实施步骤 | 第49页 |
| ·实录与分析 | 第49-56页 |
| ·优、困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差异比较 | 第56-60页 |
| ·知识结构的差异 | 第56-57页 |
| ·认知思维水平的差异 | 第57-59页 |
| ·元认知结构的差异 | 第59-60页 |
| ·原因分析 | 第60-63页 |
| ·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60页 |
| ·教师的因素 | 第60-62页 |
| ·高中教材内容的特点 | 第62-63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3-67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建议 | 第63-67页 |
| 6 结束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