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引言 | 第5-6页 |
一、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内涵 | 第6-11页 |
·非言语行为的界定 | 第6页 |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内涵 | 第6-7页 |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概况 | 第7-9页 |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 第9-11页 |
二、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 第11-14页 |
·伴随性 | 第11页 |
·形象性 | 第11页 |
·差异性 | 第11-12页 |
·表情性 | 第12页 |
·连续性 | 第12-14页 |
三、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 第14-23页 |
·体态言语行为 | 第14-18页 |
·副体态言语行为 | 第18-20页 |
·辅助言语行为 | 第20-21页 |
·时间、空间言语行为 | 第21-23页 |
四、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 第23-28页 |
·支持言语行为,扩大信息容量 | 第23-24页 |
·调节教学节奏,促进课堂管理 | 第24-25页 |
·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 第25-27页 |
·展示教师风范,陶冶学生情操 | 第27-28页 |
五、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原则 | 第28-30页 |
·善意尊重原则 | 第28页 |
·程度控制原则 | 第28页 |
·协调一致原则 | 第28-29页 |
·最优搭配原则 | 第29-30页 |
六、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技巧 | 第30-36页 |
·表情的运用技巧 | 第30-32页 |
·手势的运用技巧 | 第32-33页 |
·体姿的运用技巧 | 第33-34页 |
·距离的运用技巧 | 第34-36页 |
七、提高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36-41页 |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提高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36-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