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杀菌剂论文

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对戊唑醇的抗性机制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词表第13-15页
前言第15-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49页
 一、植物病原真菌对DMIs 杀菌剂的抗药性机制研究进展第19-25页
  1 DMIs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第19-20页
  2 植物病原真菌对DMIs 杀菌剂的抗药性现状第20页
  3 植物病原真菌对DMIs 杀菌剂的抗药性机理第20-25页
 二、小麦纹枯病研究概述第25-40页
  1 分布及危害第25-26页
  2 症状第26-27页
  3 病原菌第27-29页
  4 发病规律及影响发病因素第29-31页
  5 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及抗性机理第31-33页
  6 综合防治第33-37页
  7 问题与展望第37-40页
 三、农用三唑类(Triazole)杀菌剂研究概述第40-49页
  1 发展简史及开发现状第40-41页
  2 作用机制第41-42页
  3 主要品种第42-45页
  4 农用三唑类杀菌剂的生物活性第45-47页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47-49页
第二章 禾谷丝核菌抗戊唑醇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9-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供试材料第50-51页
   ·毒力测定方法第51页
   ·R. cerealis 抗药突变体诱导方法第51-52页
   ·抗药突变体遗传稳定性测定第52页
   ·碳、氮营养源对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第52页
   ·PH 值对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第52页
   ·温度对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9页
   ·抗性菌株的获得第53-54页
   ·抗药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第54页
   ·碳、氮营养源对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第54-58页
   ·PH 值对各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第58-59页
   ·温度对各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第59页
 3 讨论第59-62页
第三章 抗、敏菌株体内POD 和PAL 活性及其体内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比较第62-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7页
   ·供试材料第62-63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测定第63-64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第64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第64-66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可溶性蛋白质电泳第66-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0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测定第67-68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第68-69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第69-70页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第70页
 3 讨论第70-73页
第四章 抗戊唑醇禾谷丝核菌的渗透压敏感性及相对渗率变化第73-8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供试材料第73-74页
   ·抗性菌株对渗透压的敏感性测定第74页
   ·药剂对抗性菌株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测定第74-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77页
   ·抗性菌株对渗透压敏感性第75页
   ·药剂对抗性菌株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75-77页
 3 讨论第77-80页
第五章 抗戊唑醇禾谷丝核菌对戊唑醇的吸收第80-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供试材料第81-82页
   ·样品的制备方法研究第82页
   ·样品的测定条件研究第82页
   ·不同抗药性菌株对戊唑醇的吸收研究第82-8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3-87页
   ·方法的线性范围第83页
   ·回收率及精密度结果第83-85页
   ·不同抗药性菌株对戊唑醇的吸收第85-87页
 3 讨论第87-89页
第六章 抗戊唑醇禾谷丝核菌菌丝体内麦角甾醇和羊毛甾醇含量比较第89-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92页
   ·供试材料第89-90页
   ·麦角甾醇和羊毛甾醇样品的制备第90-91页
   ·麦角甾醇和羊毛甾醇样品的测定第91页
   ·药剂处理后不同抗药性菌株体内麦角甾醇和羊毛甾醇含量比较研究第91-9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2-94页
   ·方法的线性范围第92-93页
   ·回收率及精密度结果第93页
   ·药剂处理后不同抗药性菌株体内麦角甾醇和羊毛甾醇含量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7页
第七章 抗戊唑醇禾谷丝核菌菌株的CYP51 基因片断克隆和序列比较第97-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8-104页
   ·供试材料第98-99页
   ·禾谷丝核菌CYP51 基因片断的扩增第99-101页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第101-102页
   ·PCR 回收产物的连接第102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102-103页
   ·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第103-104页
   ·序列测定和分析第104页
 2 结果分析第104-112页
   ·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104-105页
   ·CYP51 基因片段克隆第105-106页
   ·序列测定和分析第106-109页
   ·抗戊唑醇禾谷丝核菌不同菌株CYP51 基因片断序列比较第109-112页
 3 讨论第112-115页
第八章 结论第115-117页
第九章 讨论第117-121页
 1 禾谷丝核菌对戊唑醇的抗性风险第117-118页
 2 禾谷丝核菌抗戊唑醇菌株的生理适合度第118页
 3 禾谷丝核菌对戊唑醇的抗性机制第118-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作者简介第14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个简单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伴随同化应用研究
下一篇:番茄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LeFAD7)的克隆及其在温度逆境下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