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

几丁寡糖结构类似物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的化学合成及其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5页
Abstract第15-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62页
 第一节 寡糖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化学合成第20-32页
  1 化学生物学的内涵和研究内容第20-22页
   ·化学生物学的内涵第20-21页
   ·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方向第21页
   ·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2 糖生物学和化学糖生物学第22-24页
   ·糖生物学的重要性及产生第22页
   ·糖生物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第22-23页
   ·糖类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第23-24页
   ·化学糖生物学的发展第24页
  3 寡糖的结构类型、生物学功能和化学合成第24-32页
   ·寡糖的结构类型第24-25页
   ·寡糖的生物学功能第25-26页
   ·寡糖的化学合成第26-32页
 第二节 植物的诱导抗病性第32-39页
  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产生及其概念第32页
  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类型第32页
  3 激发子第32-34页
   ·生物型激发子(生物激发子,生物诱导物)第33页
   ·非生物型激发子(非生物激发子,非生物诱导物)第33页
   ·内源性激发子第33-34页
   ·外源性激发子第34页
  4 与植物诱导抗病性相关的的生理生化反应第34-37页
   ·细胞壁物质的沉积与氧化交联第34-35页
   ·富含脯氨酸糖蛋白的积累第35页
   ·木质素的积累第35页
   ·酚类物质的积累第35页
   ·氧化突发第35页
   ·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第35-36页
   ·植物保卫素的形成第36页
   ·病程相关蛋白的产生第36页
   ·过敏反应第36-37页
   ·次生代谢的加强第37页
  5 诱导抗病性的特点第37-38页
   ·不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第37页
   ·诱导物种类繁杂第37页
   ·广谱性(非特异性)第37页
   ·可控性第37页
   ·持续性第37-38页
   ·安全性、饱和性和传导性第38页
  6 诱导过程中的三个时间参数第38-39页
 第三节 几丁寡糖和壳寡糖的结构、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第39-44页
  1 几丁寡糖及其类似物的基本结构第39页
  2 几丁寡糖和壳寡糖的制备第39-41页
   ·化学法第39-40页
   ·酶法(生物酶法)第40-41页
   ·物理法第41页
  3 几丁寡糖及其类似物的生物学功能第41-44页
   ·对生物的生理作用第41-42页
   ·抑菌作用第42页
   ·作为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因子第42页
   ·在药物开发和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第42-43页
   ·结瘤因子第43页
   ·诱导作用第43-44页
 第四节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的诱导抗病性第44-59页
  1 寡糖类激发子的种类第44-46页
   ·葡聚寡糖第44页
   ·几丁寡糖和壳寡糖第44-45页
   ·半乳糖醛酸寡糖第45页
   ·木葡聚糖寡糖第45-46页
  2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的植物诱导抗病性第46-48页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的植物诱导抗病作用第46-47页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诱导的生理生化反应第47-48页
  3 影响几丁寡糖类激发子诱导活性的因素第48-52页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的聚合度第48-50页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主链的连接方式和糖残基类型第50-51页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上的取代基团第51页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的诱导浓度第51-52页
   ·植物体系和植物组织第52页
   ·其他影响因素第52页
  4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的结合位点与结合受体第52-55页
   ·外源凝集素第52-53页
   ·几丁质酶类似蛋白第53-55页
   ·小结第55页
  5 几丁寡糖类激发子的细胞识别机制第55-59页
   ·两步识别机制第55-58页
   ·几丁质分解代谢传感器激酶的模型第58-59页
 第五节 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第59-62页
  1.选题依据第59-60页
   ·植物诱导抗病性第59页
   ·几丁寡糖和壳寡糖的激发子作用第59页
   ·化学合成几丁寡糖及其类似物的必要性第59-60页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60页
  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60-62页
第二章 几丁寡糖结构类似物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的化学合成第62-99页
 引言第62-63页
 第一节 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化学合成的路线设计第63-66页
 第二节 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化学合成的策略分析第66-75页
  1 氨基葡萄糖合成单元制备的策略分析第66-68页
   ·氨基葡萄糖合成单元Ⅰ的制备第66-67页
   ·氨基葡萄糖合成单元Ⅱ的制备第67-68页
   ·氨基葡萄糖合成单元Ⅲ的制备第68页
  2 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合成的策略分析第68-75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二糖的合成第68-70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三糖的合成第70-71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四糖的合成第71-74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五糖的合成第74-75页
 第三节 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的化学合成过程第75-99页
  1 实验条件第75-76页
   ·所用的仪器第75页
   ·所用试剂和药品第75页
   ·特殊试剂和药品的准备第75-76页
  2 实验与结果第76-97页
   ·氨基葡萄糖合成单元Ⅰ的制备第76-79页
   ·氨基葡萄糖合成单元Ⅱ的制备第79-80页
   ·氨基葡萄糖合成单元Ⅲ的制备第80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二糖的合成第80-83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三糖的合成第83-87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四糖的合成第87-92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五糖的合成第92-97页
  3 讨论与分析第97-99页
第三章 几丁寡糖结构类似物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诱导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研究第99-114页
 引言第99-100页
 1.材料和方法第100-104页
   ·材料第100-101页
   ·方法第101-10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4-111页
   ·3个寡糖诱导物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拮抗作用第104页
   ·3个寡糖在黄瓜胚根期诱导对枯萎病的抗性第104-105页
   ·3个寡糖在黄瓜幼苗子叶期诱导对枯萎病的抗性第105-111页
 3 讨论第111-114页
   ·3个供试寡糖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第111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二糖和β-1,3-乙酰氨基葡聚三糖在幼苗子叶期的诱导抗病性第111-112页
   ·Lewis~a三糖在幼苗子叶期的诱导抗病性第112页
   ·3个寡糖诱导物在黄瓜胚根期的诱导抗病性第112页
   ·黄瓜幼苗期叶面喷雾和灌根2种不同诱导方法的诱导抗病性第112-113页
   ·供试寡糖不同诱导浓度对诱导抗病性的影响第113页
   ·几丁寡糖的化学结构对诱导抗性的影响第113-114页
第四章 几丁寡糖β-1,4-乙酰氨基葡聚糖及其结构类似物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诱导烟草抗病性的研究第114-132页
 引言第114-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5-120页
   ·材料第115-117页
   ·方法第117-120页
 2.结果与分析第120-128页
   ·供试的7个寡糖活体条件下诱导烟草对黑胫病的抗性分析第120-123页
   ·供试的7个寡糖离体条件下诱导烟草对黑胫病的抗性分析第123-125页
   ·供试的7个寡糖离体条件下诱导烟草对赤星病的抗性分析第125-12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28-132页
   ·寡糖的聚合度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影响第128页
   ·寡糖主链的糖苷键链接方式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影响第128-129页
   ·几丁寡糖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取代基团甲氧基对诱导抗病性效果的影响第129页
   ·几丁寡糖及其结构类似物的诱导浓度对诱导抗病性效果的影响第129-130页
   ·不同的植物病害系统(黄瓜枯萎病,烟草黑胫病和烟草赤星病)对寡糖诱导抗病性的影响第130页
   ·烟草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对诱导抗病性效果的影响第130-131页
   ·几丁寡糖及其结构类似物诱导抗病性的特点第131-132页
第五章 几丁寡糖β-1,4-乙酰氨基葡聚糖及其结构类似物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诱导烟草抗病性的生理机制第132-145页
 引言第132-13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33-135页
   ·材料第133页
   ·方法第133-1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5-141页
   ·5个供试寡糖诱导烟草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135-137页
   ·5个供试寡糖诱导烟草对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影响第137-139页
   ·5个供试寡糖诱导烟草对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第139-14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41-145页
   ·寡糖诱导对烟草几种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第141页
   ·β-1,3-乙酰氨基葡聚四糖和β-1,4-乙酰氨基葡聚四糖诱导3种防御酶活性的比较第141-142页
   ·5个供试寡糖诱导3种酶活性变化与烟草黑胫病诱导抗性的关系第142-143页
   ·5个供试寡糖的化学结构对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8页
附录1:符号说明第158-160页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学习者为评估者的对外汉语教材评估模式研究
下一篇:信用证诈骗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