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的演化(适应与变异)论文

海南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致谢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44页
 1 植物内生真菌第19-24页
  1.1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第19页
  1.2 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第19-20页
  1.3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作用第20-23页
   1.3.1 促进植物生长第20-21页
   1.3.2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境的能力第21-22页
   1.3.3 在植物种群演替中起重要的作用第22-23页
  1.4 环境因子对植物内生真菌的影响第23-24页
   1.4.1 对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23页
   1.4.2 对内生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第23-24页
  1.5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24页
 2 热带植物内生真菌第24-31页
  2.1 概况第24-25页
  2.2 热带地区植物真菌资源及多样性第25页
  2.3 热带地区内生真菌的主要类群第25-26页
  2.4 红树林内生真菌第26-31页
  2.5 展望第31页
 3 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第31-34页
  3.1 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及其宿主第31-33页
  3.2 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定殖和分布第33-34页
  3.3 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宿主选择性和宿主专一性第34页
 4 拟盘多毛孢属的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第34-43页
  4.1 拟盘多毛孢属的分类第34-39页
   4.1.1 拟盘多毛孢属的历史沿革第34-36页
   4.1.2 关于拟盘多毛孢种的划分第36-37页
   4.1.3 拟盘多毛孢属真菌无性型与有性型之间的联系第37页
   4.1.4 我国拟盘多毛孢的研究概况第37-39页
  4.2 拟盘多毛孢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第39-42页
   4.2.1 分子系统学的定义第39页
   4.2.2 分子系统学的基本方法第39页
   4.2.3 我国真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第39-41页
   4.2.4 分子系统学方法在拟盘多毛孢属上的应用第41-42页
    4.2.4.1 可溶性蛋白电泳在拟盘多毛孢鉴定上的应用第41页
    4.2.4.2 DNA序列在拟盘多毛孢及相关属分类上的应用第41页
    4.2.4.3 DNA序列在拟盘多毛孢属分类上的应用第41-42页
  4.3 存在的问题第42-43页
 5 本研究的目的第43-44页
第二章 海南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种类鉴定第44-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页
  1.1 取样第44页
  1.2 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分离与鉴定第44页
 2 结果第44-73页
  2.1 海南43种内生拟盘多毛孢第45-69页
  2.2 新种和新组合种第69-73页
 3 讨论第73-84页
  3.1 样本的采集和分离第73-74页
  3.2 内生拟盘多毛孢的鉴定第74页
  3.3 海南内生拟盘多毛孢资源第74-84页
第三章 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生态分布第84-9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1.1 取样第84页
  1.2 分离方法第84页
  1.3 生态多样性分析方法第84-85页
 2 结果第85-96页
  2.1 常见棕榈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分布第85-88页
   2.1.1 棕榈科植物叶片内生拟盘多毛孢定殖率的比较第85-86页
   2.1.2 不同年份棕榈科植物叶片内生拟盘多毛孢定殖率的比较第86-87页
   2.1.3 不同采样地点棕榈科植物叶片内生拟盘多毛孢定殖率的比较第87-88页
  2.2 常见红树林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分布第88-89页
   2.2.1 常见红树林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定殖率的比较第88-89页
   2.2.2 常见红树林植物不同器官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定殖率比较第89页
  2.3 常见山榄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分布第89-90页
  2.4 罗汉松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生态分布第90-94页
   2.4.1 罗汉松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定殖率比较第90-91页
   2.4.2 采样时间对罗汉松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定殖率的影响第91-94页
  2.5 海南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物种的多样性第94-96页
   2.5.1 不同宿主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物种组成第94-96页
   2.5.2 不同宿主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分析第96页
   2.5.3 不同宿主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物种相似性分析第96页
 3 分析与讨论第96-99页
  3.1 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定殖第96-97页
  3.2 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宿主选择性第97-98页
  3.3 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指数第98-99页
第四章 拟盘多毛孢属与近缘属的分子系统学关系第99-11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9-105页
  1.1 供试菌种第99页
  1.2 方法第99-105页
   1.2.1 基因组DNA提取第99-100页
   1.2.2 PCR扩增第100-101页
   1.2.3 PCR产物测序第101页
   1.2.4 DNA序列数据分析第101-10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5-114页
  2.1 分子系统树(邻位连接树和 MP树)的建立第105-107页
  2.2 Pestalotiopsis属及其近缘属分类特征的界定第107-114页
  2.3 有性型与无性型的联系第114页
  2.4 Pestalotiopsis属与近缘属之间的亲缘关系第114页
 3 讨论第114-117页
  3.1 Pestalotiopsis属及其近缘属分类特征的界定第114-115页
  3.2 Pestalotiopsis属与近缘属之间的亲缘关系第115-116页
  3.3 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建立拟盘多毛孢属无性型与有性型的联系第116页
  3.4 根据形态学和以分子系统学的特征建立 Pestalotiopsis属及其近缘属的分类检索表及属的重新界定第116-117页
第五章 拟盘多毛孢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第117-14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17-124页
  1.1 供试菌种第117页
  1.2 方法(与第四章同)第117页
  1.3 DNA序列数据分析第117-12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4-140页
  2.1 分子系统树(邻位连接树和 MP树)的建立第124-136页
  2.2 拟盘多毛孢属系统发育树的结构第136页
  2.3 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树的分支与分生孢子形态特征的关系第136-137页
  2.4 拟盘多毛孢分生孢子形态学特征分类学意义评价第137-138页
  2.5 ITS、beta-tubulin基因和28S基因在分析拟盘多毛孢属种间关系中的作用第138-140页
 3 讨论第140-143页
  3.1 拟盘多毛孢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在分类中的地位第140-141页
  3.2 以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学特征相结合界定拟盘多毛孢属的种第141-142页
  3.3 ITS、beta-tubulin基因和28S基因在分析拟盘多毛孢属种间关系中的作用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5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建项目管理有效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