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天然气的有效利用 | 第10-11页 |
·合成气的利用现状 | 第11页 |
·由天然气制合成气的生产工艺 | 第11-13页 |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主要的催化剂体系 | 第13-17页 |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 第14-15页 |
·复合(混合)氧化物催化剂 | 第15-17页 |
·反应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17页 |
·反应机理 | 第17-19页 |
·间接氧化机理 | 第17-18页 |
·直接氧化机理 | 第18-19页 |
·催化反应活性中心 | 第19页 |
·催化剂体系的积碳问题 | 第19-20页 |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0-22页 |
·浸渍法 | 第21页 |
·共沉淀法 | 第21页 |
·固相烧结法 | 第21页 |
·微乳法 | 第21页 |
·溶胶-凝胶技术 | 第21-22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实验原料及规格 | 第24-25页 |
·催化剂制备用原料 | 第24页 |
·反应及色谱用气体 | 第24-25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25-26页 |
·NiO/La_2O_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LaNiO_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6-28页 |
·活性评价实验流程 | 第26-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指标 | 第28页 |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8-31页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8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8-29页 |
·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第29页 |
·比表面(BET)分析 | 第29页 |
·程序升温还原(TPR)分析 | 第29-30页 |
·显微结构(SEM)分析 | 第30页 |
·能量色散能谱仪(EDX)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NiO/La_2O_3催化剂的研究 | 第31-51页 |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31-36页 |
·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31页 |
·不同焙烧温度的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3页 |
·不同温度焙烧的XRD 和BET 结果 | 第33-35页 |
·不同焙烧温度催化剂的TPR 结果 | 第35-36页 |
·催化剂镍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6-37页 |
·催化剂的XRD 和BET 表征 | 第37-39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表征 | 第39-40页 |
·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0-44页 |
·空速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原料气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第44-47页 |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第44页 |
·反应后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 第44-46页 |
·不同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热分析 | 第46-47页 |
·催化剂的表面元素分析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LaNiO_3催化剂的研究 | 第51-67页 |
·前言 | 第51-54页 |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 | 第51-52页 |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性质 | 第52-53页 |
·稀土复合氧化物LaNiO_3 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络合剂的选择 | 第54页 |
·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54-56页 |
·稀土复合氧化物LaNiO_3 的催化活性评价 | 第56-57页 |
·稀土复合氧化物LaNiO_3 的表征 | 第57-66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57-59页 |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SEM) | 第59-61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61-64页 |
·催化剂的体相元素分析(EDS)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1 30% NiO/La_2O_3催化剂反应前后XPS 全谱 | 第74-75页 |
附录2 LaNiO_3催化剂反应前后XPS 全谱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