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生态水文区划的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 ·区划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17页 |
| ·评价方法 | 第17-2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 ·未来发展趋势 | 第20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流(区)域生态水文区及其划分 | 第24-34页 |
| ·生态水文学理论及其发展背景 | 第24-28页 |
| ·生态水文区及其划分 | 第28-34页 |
| ·生态水文区的概念 | 第28-29页 |
| ·生态水文区的分类 | 第29页 |
| ·生态水文区划分的特点与内涵 | 第29-34页 |
| 第三章 生态水文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48页 |
| ·生态水文区划的基本原则 | 第34页 |
| ·区划的指标体系及其筛选 | 第34-40页 |
| ·构建区划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 ·指标的筛选 | 第36-40页 |
| ·分区指标权重赋值方法 | 第40-44页 |
| ·主观权重法 | 第40-41页 |
| ·客观权重法 | 第41-43页 |
| ·组合权重法 | 第43-44页 |
| ·生态水文区划分的综合指标体系 | 第44-48页 |
| 第四章 区划的聚类模型 | 第48-59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48-51页 |
| ·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 ·计算步骤 | 第49-51页 |
| ·系统聚类分析 | 第51-55页 |
| ·基本原理 | 第51-54页 |
| ·计算步骤 | 第54-55页 |
| ·模糊聚类分析 | 第55-59页 |
| ·主要特点 | 第55页 |
| ·计算步骤 | 第55-59页 |
| 第五章 区划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 | 第59-71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 第59-64页 |
| ·生物神经元 | 第59-60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60-62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类别 | 第62-63页 |
| ·学习过程 | 第63-64页 |
|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FM)及MATLAB 实现 | 第64-71页 |
| ·SOFM 网络 | 第64-66页 |
| ·基于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的SOFM 网络模型 | 第66-71页 |
| 第六章 大渡河流域生态水文区的划分 | 第71-86页 |
| ·流域概况 | 第71-76页 |
| ·自然地理 | 第71-72页 |
| ·气候条件 | 第72页 |
| ·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 第72-75页 |
| ·动植物、矿产及旅游资源 | 第75-76页 |
| ·生态水文区划分的研究 | 第76-86页 |
| ·系统聚类分析及其分区结果 | 第78-80页 |
| ·SOFM 网络分析及其分区结果 | 第80-83页 |
| ·各典型分区的生态水文特征分析 | 第83-86页 |
| 第七章 云南省生态水文区的划分 | 第86-116页 |
| ·自然地理特点 | 第86-93页 |
| ·地理位置 | 第86页 |
| ·地形地貌 | 第86-87页 |
| ·气候特点 | 第87-88页 |
| ·主要河流水系、湖泊 | 第88-89页 |
| ·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第89-90页 |
| ·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 第90-92页 |
| ·动植物、矿产及旅游资源 | 第92-9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93-94页 |
| ·水资源现状 | 第94-96页 |
| ·水能资源 | 第94页 |
| ·水利工程建设 | 第94-95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 第95-96页 |
| ·制约云南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96-97页 |
| ·云南省生态水文区划分的研究 | 第97-116页 |
| ·主成分分析及其结果 | 第98-100页 |
| ·系统聚类分析及其分区结果 | 第100-103页 |
| ·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分区结果 | 第103-107页 |
| ·SOFM 网络分区结果 | 第107-113页 |
| ·不同分区的生态水文特征及其结果对比 | 第113-116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6页 |
| ·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116-118页 |
| 发表的论文 | 第118-119页 |
| 声明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