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对象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犯罪对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9-18页 |
第一节 犯罪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起源 | 第9-11页 |
一、法益及行为客体概念的产生 | 第9-10页 |
二、犯罪对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外国及台湾地区行为客体或犯罪对象理论 | 第11-14页 |
一、德国的行为客体理论 | 第11页 |
二、日本刑法理论中的行为客体概念 | 第11-12页 |
三、前苏联及俄罗斯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对象概念 | 第12-13页 |
四、台湾地区的行为客体理论 | 第13页 |
五、对外国及台湾地区行为客体及犯罪对象概念的小结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我国大陆地区犯罪对象理论状况概述 | 第14-18页 |
一、犯罪对象概念与性质观点略述 | 第14-16页 |
二、犯罪对象内容诸观点略述 | 第16页 |
三、犯罪对象概念的争议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犯罪对象的概念 | 第18-46页 |
第一节 犯罪对象是刑法所保护的具有价值性的对象 | 第18-20页 |
一、犯罪对象是刑法所保护的对象 | 第18-19页 |
二、犯罪对象是具有价值性的对象 | 第19-20页 |
三、结论 | 第20页 |
第二节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物质体现 | 第20-29页 |
一、犯罪客体概念 | 第20-21页 |
二、犯罪客体中的人和犯罪对象中的人的概念 | 第21-26页 |
三、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物质体现 | 第26-29页 |
第三节、犯罪对象是受危害行为影响的物质对象 | 第29-45页 |
一、危害行为概念略述 | 第30-32页 |
二、危害结果的概念 | 第32-38页 |
三、犯罪对象是受危害行为施加影响的对象 | 第38-45页 |
四、结论 | 第45页 |
第四节 对犯罪对象概念的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犯罪对象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意义 | 第46-51页 |
第一节 犯罪对象的基本特征 | 第46-48页 |
一、客观性 | 第46-47页 |
二、体系性 | 第47页 |
三、可感性 | 第47页 |
四、可受行为影响性 | 第47-48页 |
五、多重性 | 第48页 |
第二节 犯罪对象的功能和意义 | 第48-51页 |
一、法律实践上的功能和意义 | 第48-49页 |
二、法律理论上的功能和意义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犯罪对象的内容 | 第51-66页 |
第一节 人体作为犯罪对象的理论问题 | 第51-56页 |
一、以犯罪人自身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 | 第51-52页 |
二、以他人(身体)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的范围 | 第52-53页 |
三、关于人的集合(组织)作为犯罪对象的问题 | 第53-56页 |
第二节 物作为犯罪对象的理论探讨 | 第56-61页 |
一、行为不能成为犯罪对象 | 第56-59页 |
二、物的状态和位置等属性不是犯罪对象 | 第59-60页 |
三、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成为犯罪对象的内容 | 第60-61页 |
第三节 犯罪对象的合法性问题 | 第61-65页 |
一、关于犯罪对象合法性的争论 | 第61-62页 |
二、犯罪对象未必一定具有合法性 | 第62-65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书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