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国内外设计施工现状 | 第10-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目的 | 第13-16页 |
·隧道及地下工程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 | 第14-16页 |
第2章 浅埋、软弱围岩中大跨隧道的力学特性研究 | 第16-34页 |
·一般隧道施工力学基本原理 | 第16-26页 |
·隧道开挖后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 | 第16-20页 |
·隧道开挖后形成塑性区的二次应力状态 | 第20-26页 |
·大断面隧道的定义及基本划分标准 | 第26-27页 |
·大跨(大断面)隧道的基本力学特性 | 第27-28页 |
·浅埋、软弱岩层中大跨隧道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28-34页 |
·软弱岩层的主要特点 | 第28页 |
·浅埋、软弱岩层中大跨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8-34页 |
第3章 浅埋、软弱围岩中大跨隧道的施工方法研究 | 第34-40页 |
·大跨隧道的开挖方法及其适用性 | 第34-36页 |
·中壁法(CD法、CRD法) | 第34-35页 |
·双侧导坑开挖法(双侧导坑超前开挖法、眼镜法) | 第35页 |
·三台阶分步平行开挖法 | 第35-36页 |
·大跨隧道的超前支护辅助施工方法 | 第36-38页 |
·管棚法(Piperoofing Umbella Method) | 第37页 |
·压缩空气法或气压室法 | 第37页 |
·冷冻法(冻结施工法) | 第37页 |
·顶盖法(Karntner Top Cover Method) | 第37-38页 |
·预衬砌法(Prelining Method) | 第38页 |
·大跨隧道建造方法的一般步骤 | 第38-40页 |
第4章 浅埋、软弱围岩中大跨隧道的施工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 第40-57页 |
·有限元的理论基础 | 第40-42页 |
·有限元的分析过程 | 第42-44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计算原型 | 第44页 |
·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有限元模型概况 | 第45-46页 |
·地层及结构物理力学参数 | 第45页 |
·计算采用的材料屈服准则 | 第45-46页 |
·计算荷载及开挖支护效果实现 | 第46页 |
·三台阶分步平行开挖法数值模拟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开挖支护的动态数值模拟 | 第46-48页 |
·围岩位移场及塑性区变化分析 | 第48页 |
·CD开挖法数值模拟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开挖支护的动态数值模拟 | 第48-51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1页 |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51-55页 |
·围岩内塑性区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论 | 第56-57页 |
第5章 浅埋、软弱围岩中大跨隧道的施工案例 | 第57-66页 |
·工程概况 | 第57-59页 |
·地质构造 | 第57-58页 |
·岩浆活动 | 第58页 |
·地层岩性 | 第58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8-59页 |
·不良地质 | 第59页 |
·靠椅山隧道开挖方法的选择 | 第59-60页 |
·关键施工工序及辅助工法 | 第60-64页 |
·关键施工工序 | 第60页 |
·管棚的施工 | 第60-62页 |
·初期支护施工 | 第62-64页 |
·仰拱施工 | 第64页 |
·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 | 第64页 |
·工法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第64-66页 |
·工法技术特点 | 第64页 |
·适用范围及效果分析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