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论文--羧酸的功能衍生物论文

利用重组菌不对称还原4-氯乙酰乙酸乙酯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8页
 1.1 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第9-11页
  1.1.1 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性消旋体拆分第9-10页
  1.1.2 手性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 手性技术第11-13页
  1.2.1 手性源第11-12页
  1.2.2 消旋体拆分第12-13页
  1.2.3 不对称合成第13页
 1.3 生物催化第13-16页
  1.3.1 生物催化的主要方式第14页
  1.3.2 生物催化生产手性化合物应用例第14-16页
   1.3.2.1 微生物或酶的手性拆分第14-15页
   1.3.2.2 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第15-16页
 1.4 COBE和CHBE第16-18页
  1.4.1 4-氯乙酰乙酸乙酯第16-17页
  1.4.2 4-氯-3-羟基丁酸乙酯第17页
  1.4.3 (R)-4-氯-3-羟基丁酸乙酯第17-18页
 1.5 微生物转化生产(R)-CHBE第18-20页
  1.5.1 微生物还原羰基的原理第18-19页
  1.5.2 微生物转化COBE为(R)-CHBE第19-20页
 1.6 辅酶再生第20-25页
  1.6.1 辅酶再生研究的重要性第20页
  1.6.2 辅酶再生的电化学法第20-22页
  1.6.3 辅酶再生的酶法第22-25页
   1.6.3.1 游离辅酶再生系统第22-24页
   1.6.3.2 细胞内再生系统第24-25页
 1.7 影响微生物转化的因素第25-27页
  1.7.1 底物添加方法的影响第25页
  1.7.2 酶诱导剂的影响第25-26页
  1.7.3 酶的抑制剂的影响第26页
  1.7.4 反应体系得影响第26-27页
 1.8 本课题拟研究的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8页
  2.1.1 质粒第28页
  2.1.2 菌株第28页
  2.1.3 工具酶和试剂盒第28页
  2.1.4 培养基第28页
  2.1.5 实验主要仪器第28页
 2.2 实验及分析第28-33页
  2.2.1 培养方法第28-29页
  2.2.2 粗酶液的制备第29页
  2.2.3 酶活的测定第29-30页
  2.2.4 催化还原反应第30页
  2.2.5 细胞生长测定第30页
  2.2.6 蛋白浓度测定第30-31页
  2.2.7 气/液相色谱测定底物和产物及e.e.值计算第31-32页
  2.2.8 数据处理方法第32-33页
第三章 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条件的优化第33-44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3.2.1 质粒第34-35页
  3.2.2 菌种第35页
  3.2.3 培养基第35页
  3.2.4 工具酶和试剂盒第35-36页
  3.2.5 质粒抽提第36页
  3.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质粒转化第36页
  3.2.7 DNA的检测第36页
  3.2.8 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6-38页
   3.2.8.1 PCR扩增第36-38页
   3.2.8.2 表达载体pQE30-ALRgdh223的构建第38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38-43页
  3.3.1 培养基的选择第39-40页
  3.3.2 培养温度的选择第40页
  3.3.3 诱导剂加入时间第40-41页
  3.3.4 诱导温度第41页
  3.3.5 诱导剂IPTG的量第41-42页
  3.3.6 诱导时间第42-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重组菌不对称还原制备(R)-CHBE第44-56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2.1 菌种第44页
  4.2.2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第44-45页
  4.2.3 不对称还原反应体系第45页
  4.2.4 气相和液相色谱检测第4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5-54页
  4.3.1 反应体系的pH值第45-46页
  4.3.2 转化温度第46-47页
  4.3.3 葡萄糖浓度第47页
  4.3.4 底物浓度第47-48页
  4.3.5 采用底物分批加入的方式第48-49页
  4.3.6 不同菌株催化还原 COBE为(R)-CHBE的比较第49-50页
  4.3.7 两种不同转化体系的比较第50-51页
  4.3.8 两相体系转化COBE的研究第51-54页
   4.3.8.1 不同有机溶剂对产物得率的影响第51-52页
   4.3.8.2 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对产物的影响第52-53页
   4.3.8.3 转速对产率的影响第53-54页
 4.4 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两相体系中双重组菌耦合不对称催化还原制备(R)-CHBE第56-66页
 5.1 引言第56-5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7-60页
  5.2.1 材料第57-58页
   5.2.1.1 试剂第57页
   5.2.1.2 菌种第57-58页
   5.2.1.3 培养基第58页
  5.2.2 方法第58-60页
   5.2.2.1 菌体培养方法第58页
   5.2.2.2 还原方法第58页
   5.2.2.3 酶活检测方法第58-60页
    5.2.2.3.1 ALR的酶活测定第58页
    5.2.2.3.2 gdh223的酶活测定第58-60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60-65页
  5.3.1 水相和有机相/水相两相体系的比较第60-62页
  5.3.2 葡萄糖浓度对产物得率的影响第62-63页
  5.3.3 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例对产物得率的影响第63页
  5.3.4 乙酸正丁酯/磷酸钾缓冲液两相体系中转化COBE的研究第63-65页
 5.4 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课题总结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良好农业规范(GAP)在我国奶牛场的建立及对原料奶产量和质量影响效果应用研究
下一篇:高铁硫化锌精矿氧压酸浸—萃取提铟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