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系统梳理城市农业发展历程,探索城市农业空间历史形态 | 第12页 |
·总结历史规律,为当代城市农业空间重构提供理论依据 | 第12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城市农业历史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国内城市农业历史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国内外当代城市农业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比较史学法 | 第17-18页 |
·归纳分析法 | 第18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农业的类型与空间特征 | 第19-37页 |
·城市农业的存在基础 | 第19-21页 |
·“以农为本”的农耕思想 | 第19页 |
·“兴趣使然”的取食空间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农业空间的形成 | 第21-23页 |
·城市起源开辟城-农空间 | 第21-22页 |
·里居制度促进城-农共生 | 第22-23页 |
·古代城市农业空间发展历程 | 第23-36页 |
·皇家苑囿之农地 | 第24-30页 |
·府臣私园之农园 | 第30-32页 |
·民居庭院之农圃 | 第32-36页 |
·中国城市与农业相依共存的空间形态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国外城市农业类型及其空间形态历史进程 | 第37-53页 |
·国外城市农业历史 | 第37-41页 |
·古文明时期城-农文化 | 第37-39页 |
·工业时代前城-农共生 | 第39-41页 |
·工业时代西方国家城-农关系疏离 | 第41-45页 |
·技术变革引发城-农空间关系破裂 | 第41-42页 |
·制度变革加速城-农空间关系分离 | 第42-43页 |
·意识形态助长城-农空间关系危机 | 第43-45页 |
·危机时期西方国家城-农关系紧密 | 第45-52页 |
·城市农园缓解战争危机 | 第45-48页 |
·社区农园力挽经济危机 | 第48-50页 |
·市民农园抵御生存危机 | 第50-52页 |
·国外城市与农业相依共生的空间形态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当代城市农业空间形态发展历程 | 第53-67页 |
·城市农业回归的理论基础 | 第53-58页 |
·早期规划思想为城-农回归奠定基础 | 第53-56页 |
·新城市规划思想为城-农回归开辟道路 | 第56-58页 |
·当代城市农业回归的现实背景 | 第58-64页 |
·意识形态召唤城市农业回归 | 第59-61页 |
·新生存危机促进城市农业回归 | 第61-62页 |
·城市发展助推城市农业回归 | 第62-63页 |
·技术更新加快城市农业回归 | 第63-64页 |
·当代城市农业空间形态演变 | 第64-67页 |
第五章 中西方城市农业空间历史的当代启示 | 第67-89页 |
·当代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67-71页 |
·国内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67-69页 |
·西方国家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69-71页 |
·城市农业空间形态的一般规律 | 第71-74页 |
·城市农业空间形态的历史规律 | 第71-73页 |
·当代城市农业空间划分 | 第73-74页 |
·城市农业历史发展模式对当代的启示 | 第74-77页 |
·借鉴生产经验,改善人居环境 | 第74-75页 |
·引入景观特色,营造魅力城市 | 第75-76页 |
·秉承生态理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76-77页 |
·以济南城市片区为例的城市农业空间模式构想 | 第77-88页 |
·济南城市农业现状 | 第77-80页 |
·济南某片区城市农业空间模式探究 | 第80-88页 |
·主题农园空间模式 | 第80-82页 |
·认领农园空间模式 | 第82-83页 |
·社区农业空间模式 | 第83-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9-9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89-90页 |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图片来源 | 第99-103页 |
后记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竞赛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