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13-15页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研究的目的第14-1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8页
     ·相关研究内容概念的阐述第15-16页
       ·居住建筑第15页
       ·临时过渡建筑第15-16页
     ·相关研究内容的确定第16-18页
       ·紧急避难所第16页
       ·临时避难所第16页
       ·临时住房第16页
       ·永久性住房第16-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及研究现状第18-19页
       ·“5.12”地震灾后重建政策分析第18页
       ·“5.12”地震灾后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第18-19页
     ·国外震后重建理论研究现状第19-20页
     ·震后临时住房——集装箱住宅第20-21页
     ·震后永久性住房——CSI住宅第21页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第21-24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论文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震后居住区恢复性重建评价体系第24-38页
   ·国内以往重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第24-30页
     ·唐山大地震第24-26页
     ·云南丽江地震第26-27页
     ·台湾9.21大地震第27-28页
     ·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震后重建的指导思想第30-32页
     ·恢复性对重建的要求第30-31页
     ·生态环保对重建的影响第31页
     ·建设节约型社会对重建的需求第31-32页
     ·可持续发展对重建的要求第32页
   ·震后重建的相关政策法规第32-34页
   ·震后重建的评价体系第34-37页
     ·震后重建的应急属性第34-35页
     ·震后重建的安全属性第35页
     ·震后重建中本土建筑文化的延续第35-36页
     ·震后重建中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建设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临时过渡建筑——集装箱住宅第38-62页
   ·集装箱住宅的分类第38-39页
   ·集装箱住宅的特点第39-41页
     ·安全性高第40页
     ·低碳环保第40页
     ·移动便捷第40-41页
     ·适应·性强第41页
   ·集装箱住宅的节能应用第41-46页
     ·保温隔热处理要求第41-43页
       ·保温形式第41-42页
       ·保温材料第42页
       ·防火性能第42页
       ·内装饰设计第42-43页
     ·聚氨酯内保温系统的应用第43-45页
       ·保温能力强第43页
       ·附着力强第43-44页
       ·抗水性好第44页
       ·防火性好第44页
       ·抗裂性强第44页
       ·施工方便第44-45页
     ·太阳能光伏板的应用第45-46页
       ·建筑与光伏系统相结合第45-46页
       ·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第46页
   ·集装箱住宅用在震后重建中的可行性第46-50页
     ·集装箱住宅的造价第46-48页
     ·集装箱住宅的市场第48-50页
   ·集装箱住宅在国内外的应用第50-53页
   ·集装箱住宅的改造及组合方式第53-59页
     ·单体集装箱的建筑改造第54-56页
       ·基础第55页
       ·屋面第55-56页
       ·表面材料第56页
       ·交通空间第56页
     ·集装箱单元的组合形式第56-59页
       ·单元式第56-57页
       ·附加式第57-58页
       ·架空式第58页
       ·夹心式第58页
       ·合并式第58-59页
       ·组合式第59页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四章 永久性居住建筑——CSI住宅第62-88页
   ·CSI住宅的起源发展第62-64页
     ·荷兰SAR理论第62页
     ·日本KSI理论第62-63页
     ·中国CSI理论第63-64页
   ·CSI住宅理论提出的国内背景第64-65页
     ·生态低碳的要求第64页
     ·空间可变的要求第64-65页
   ·CSI住宅的基本理论第65-69页
     ·CSI住宅的核心特点第65-68页
       ·结构体部分与填充体基本分离第65-66页
       ·卫生间实现同层排水和干式架空第66页
       ·部品模数化、集成化第66页
       ·套内接口标准化第66-67页
       ·室内布局具有部分可变更性第67页
       ·按耐久年限和权属关系划分部品群第67页
       ·强调住宅维修和维护管理体系第67-68页
     ·CSI住宅与传统住宅对比第68-69页
       ·建筑造价第68页
       ·建筑寿命第68页
       ·建筑内装修第68-69页
       ·建筑灵活性第69页
       ·建筑舒适性第69页
   ·CSI住宅的设计方法第69-77页
     ·结构体承重体系的选择第69-72页
       ·结构体的可用结构体系第69-71页
         ·结构体的适用结构形式第71-72页
       ·填充体的设计第72-75页
       ·套型中设置灵活隔墙第72-74页
       ·套型中设置模糊空间第74-75页
     ·设备层的技术措施第75-77页
       ·竖向设置独立管井第76页
       ·水平设置双层楼板设备层第76-77页
   ·CSI住宅体现建筑本土特色第77-83页
     ·鲍家声教授的支撑体住宅研究第77-78页
     ·刘家琨的“再生砖计划”第78-81页
     ·体现本土特色的方式第81-83页
       ·建设方式思考第81-82页
       ·建筑形式的思考第82页
       ·建筑材料的选择第82-83页
   ·CSI住宅用于震后永久性建筑的可行性第83-85页
     ·抗震性能高第83-84页
     ·产业化生产体系第84页
     ·住宅内部空间可变第84-85页
     ·低碳环保第85页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五章 结论第88-96页
   ·集装箱住宅与震后重建评价体系的适应性第88-90页
     ·运输方便第88-89页
     ·安装快捷第89页
     ·安全可靠第89页
     ·节能环保第89-90页
   ·CSI住宅与震后重建评价体系的适应性第90-91页
     ·低碳节能住宅第91页
     ·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第91页
     ·施工建设快速第91页
   ·城市住区对防灾场地的需求第91-93页
   ·论文的成果与需继续研究的项目第93-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图表目录第99-104页
后记第104-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俗艺术的平面图式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城市农业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