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10页 |
| 一、宋代教育概述 | 第10页 |
| 二、宋代教育进步因素产生的背景 | 第10-16页 |
| (一) 政治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经济背景 | 第11页 |
| (三) 思想条件 | 第11-16页 |
| 1、理学 | 第11-13页 |
| 2、功利主义教育哲学 | 第13-14页 |
| 3、禅宗 | 第14-16页 |
| (1) 禅宗的自信精神 | 第14-15页 |
| (2) 宋学者参禅的原因 | 第15-16页 |
| (3) 宋代学者参禅的影响 | 第16页 |
| 三、宋代教育中的进步因素及其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16-42页 |
| (一) 教学内容方面 | 第16-20页 |
| 1、提倡疑经和改经 | 第16-18页 |
| 2、教学内容注疏的多样性 | 第18页 |
| 3、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18-20页 |
| (1) 教材并非权威与绝对真理 | 第18-19页 |
| (2) 教学内容的注释应适量 | 第19-20页 |
| (3) 教材内容应多样化 | 第20页 |
| (二) 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 第20-22页 |
| 1、分斋教学与分组教学 | 第20-21页 |
| 2、分斋制教学与分组教学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 第21-22页 |
| (三) 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 第22-25页 |
| 1、启发诱导 | 第22-23页 |
| 2、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23-25页 |
| (1) 引导重于传授 | 第23-24页 |
| (2) 重视师生的平等与对话 | 第24-25页 |
| (四) 教学方法方面 | 第25-31页 |
| 1、论辩式教学 | 第25-26页 |
| 2、论辩式教学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26-28页 |
| (1) 在对话中教学相长 | 第26-27页 |
| (2) 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统一 | 第27-28页 |
| 3、顿悟教学法 | 第28-29页 |
| 4、顿悟教学法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29-31页 |
| (1) 结合诵读领悟文本 | 第29-30页 |
| (2) 把握文本的整体性特征 | 第30-31页 |
| (五) 学习方法方面 | 第31-38页 |
| 1、学贵有疑 | 第31-33页 |
| 2、学贵有疑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自信与怀疑的精神 | 第33-35页 |
| 3、知行统一 | 第35-36页 |
| 4、知行统一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语文教育生活化 | 第36-38页 |
| (六) 考试制度方面 | 第38-42页 |
| 1、宋代教育家对科举考试的改革及科举观 | 第38-40页 |
| 2、宋代教育家对科举考试的改革及科举观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40-42页 |
| (1) 加强考试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第41页 |
| (2) 注重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灵活性 | 第41页 |
| (3) 明确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 | 第41-42页 |
| 四、宋代教育中进步因素存在的不足 | 第42-46页 |
| (一) 重“道”轻“文” | 第42-43页 |
| (二) 教育的立足点不是学生个人的发展 | 第43-44页 |
| (三) 忽视“学贵有疑”的内在价值 | 第44页 |
| (四) 大胆怀疑有余,小心求证欠缺 | 第44-45页 |
| (五) 形式与内涵的单一化 | 第45-46页 |
| (六) 顿悟的玄虚性 | 第46页 |
| 五、小结 | 第46-48页 |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48-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