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1 森林植被耗水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7-29页 |
1.1 不同尺度森林植被耗水研究 | 第17-20页 |
1.1.1 叶片尺度(Leaf scale)耗水研究 | 第18页 |
1.1.2 单木尺度(Whole Tree)耗水研究 | 第18-19页 |
1.1.3 林分尺度(Stand scale)的耗水研究 | 第19-20页 |
1.1.4 区域尺度(Region scale)的耗水研究 | 第20页 |
1.2 林木耗水与影响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 | 第20-22页 |
1.2.1 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21页 |
1.2.2 生物因子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3 边界层导度 | 第22页 |
1.3 森林植被耗水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22-29页 |
2 研究地区和试验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29-39页 |
2.1 研究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29-3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9-30页 |
2.1.2 气候 | 第30-31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31-32页 |
2.1.4 地质、土壤 | 第32页 |
2.1.5 植被 | 第32页 |
2.1.6 水文、水资源 | 第32-34页 |
2.2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34-39页 |
2.2.1 试验区位置及其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2.2.2 生长季降雨量及分配 | 第35页 |
2.2.3 森林植被条件 | 第35-39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途径 | 第39-50页 |
3.1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9-40页 |
3.1.1 研究内容 | 第39页 |
3.1.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39-40页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2-50页 |
3.3.1 林木耗水称重法试验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3.3.1.1 试验布置和方法 | 第42-43页 |
3.3.1.2 测试指标 | 第43-45页 |
3.3.2 典型林分系统耗水茎流计法试验研究 | 第45-50页 |
3.3.2.1 茎流计原理及其系统简述 | 第45-47页 |
3.3.2.2 试验材料及样地布设 | 第47-48页 |
3.3.2.3 观测指标 | 第48-50页 |
4 单株林木耗水特性试验研究 | 第50-68页 |
4.1 不同树种单株耗水量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4.2 单株耗水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7页 |
4.3 单株耗水量与水势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61页 |
4.4 单株耗水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1-66页 |
4.4.1 充分灌水条件下树木耗水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1-63页 |
4.4.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树木耗水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3-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5 林分耗水试验研究 | 第68-82页 |
5.1 林分耗水量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5.1.1 林分耗水量测定结果 | 第68-72页 |
5.1.2 不同林分的日耗水量分析比较 | 第72-74页 |
5.2 林分耗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74-78页 |
5.2.1 土壤含水量对耗水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5.2.2 太阳总辐射强度(ESR)对耗水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3 土壤温度对耗水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 潜在耗水量速率的预测 | 第78-80页 |
5.4 小结 | 第80-82页 |
6 林分耗水模型 | 第82-129页 |
6.1 森林SG-SPAC系统 | 第82-87页 |
6.1.1 林地水分的转化 | 第82-84页 |
6.1.3 林地水分系统与界面的划分 | 第84-85页 |
6.1.4 森林SG-SPAC系统水份传输 | 第85-87页 |
6.2 林木根系水分运动分析 | 第87-94页 |
6.2.1 林木根系区土壤水分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分析 | 第87-91页 |
6.2.2 林木根系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模型 | 第91-94页 |
6.3 林分耗水尺度转换模型 | 第94-104页 |
6.3.1 单株林木耗水模型 | 第95-99页 |
6.3.2 森林耗水尺度转换的理论 | 第99-100页 |
6.3.3 林分耗水模型 | 第100-104页 |
6.4 模型的求解 | 第104-115页 |
6.5 模型验证 | 第115-127页 |
6.5.1 模型验证 | 第115-120页 |
6.5.2.林木耗水模型对土壤含水量影响的分析 | 第120-127页 |
6.6 小结 | 第127-129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29-132页 |
7.1 结论 | 第129-130页 |
7.2 讨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附录1 | 第139-158页 |
附录2 | 第158-180页 |
作者简介 | 第180-183页 |
导师简介 | 第183-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