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 近代以来西方犯罪控制模式的理论演变 | 第8-18页 |
(一)传统的犯罪控制模式 | 第9-12页 |
(二)激进的犯罪控制模式. | 第12-14页 |
(三) 第三条道路--情境预防 | 第14-18页 |
二、 情境预防的理论背景 | 第18-27页 |
(一) 环境犯罪学 | 第18-20页 |
(二) 常规行为理论 | 第20-22页 |
(三) 理性选择理论 | 第22-27页 |
三、 控制策略和具体的技术手段 | 第27-37页 |
(一) 增加犯罪实施难度 | 第27-29页 |
(二) 增加犯罪风险 | 第29-31页 |
(三) 减少犯罪收益 | 第31-33页 |
(四) 减少挑衅 | 第33-35页 |
(五) 消除借口 | 第35-37页 |
四、 情境预防的方法论 | 第37-40页 |
五、 政策的实施和绩效评估 | 第40-47页 |
(一) 防卫空间理论的政策实践--North Asylum Hill 居民区改造计划和Union Avenue Corridor of Portland商业区改造计划 | 第41-42页 |
(二) 纽约瑞克蓝岛(Rikers Island )监狱电话系统升级方案 | 第42-44页 |
(三)Dudley社区改善公共照明的评估方案 | 第44-47页 |
六、 情境预防遭遇的理论挑战及其回应 | 第47-53页 |
(一) 会造就一个“城堡”社会吗? | 第48页 |
(二) 会滑向“老大哥”监视一切的专制的深渊吗? | 第48-49页 |
(三)是犯罪转移还是犯罪控制效应扩散 | 第49-53页 |
七、 对其前景的展望--美好的未来和曲折的道路 | 第53-55页 |
(一) 理论自身的问题 | 第53页 |
(二) 实践中遭遇的困难 | 第53-55页 |
八、 对刑事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 第55-58页 |
(一) 犯罪控制对象由行为人转向宏观的社会,最后转向微观的环境 | 第55-56页 |
(二) 由国家垄断对犯罪的反应到国家依靠草根社会对付犯罪 | 第56-57页 |
(三) 刑事政策从宏观对策到个性化的处理方案 | 第57-58页 |
九、 情境预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 第58-64页 |
(一) 理论的引入和发展 | 第58-61页 |
(二) 在我国的实践状况 | 第61-64页 |
十、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