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相关问题 | 第9-14页 |
一、目前我国关于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行政权说 | 第10页 |
(二) 司法权说 | 第10-11页 |
(三) 混合权力说 | 第11页 |
二、造成上述观点分歧的理论与现实的原因 | 第11-14页 |
(一) 我国现行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 | 第11-12页 |
(二) 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不同界定 | 第12-13页 |
(三) 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错综复杂性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德、美两国有关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的理论与立法 | 第14-18页 |
一、德国有关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的理论和立法 | 第15-16页 |
二、美国有关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的立法及其理论分析 | 第16-18页 |
第三部分 关于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的理性分析及其对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选择的意义 | 第18-26页 |
一、现行体制与界定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的关系 | 第18-23页 |
二、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再界定及其属性的判断 | 第23-24页 |
三、行政强制执行权属性对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选择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四部分 法律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控制 | 第26-30页 |
一、法律对行政强制执行权控制的三种途径及国外的立法例 | 第26-28页 |
二、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控制措施及其不足 | 第28-30页 |
(一) 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控制措施 | 第28-29页 |
(二) 我国现有控制措施的缺陷与不足 | 第29-30页 |
第五部分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控权制度的完善 | 第30-41页 |
一、完善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设定制度 | 第31-34页 |
(一) 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设定主体 | 第31-32页 |
(二) 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设定内容 | 第32-34页 |
二、健全行政强制执行权的程序控制 | 第34-37页 |
(一) 执行案的受理和审查 | 第35-36页 |
(二) 通知相对人限期履行—告诫 | 第36-37页 |
(三) 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 | 第37页 |
三、建立行政强制执行救济制度 | 第37-41页 |
(一) 决定阶段的法律性质及其救济途径 | 第38-39页 |
(二) 告诫的法律性质与救济途径 | 第39页 |
(三) 实施阶段的法律性质和救济途径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书目 | 第42-43页 |
参考论文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