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0页 |
第1章.中国生土民居的特点、传承和现存实例 | 第10-16页 |
·生土民居建筑的定义和特征 | 第10页 |
·中国生土民居产生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 | 第10-11页 |
·中国现存生土民居的主要范例 | 第11-16页 |
·福建客家土楼 | 第11-13页 |
·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 | 第13-16页 |
第2章.关于生土民居的“生态”、“生态设计”和“生态化改造”的含义 | 第16-28页 |
·“生态”和“生态设计”的含义 | 第16-19页 |
·传统生态学的发展和建筑、环境领域中“生态”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人对自然界的干扰作用和生态平衡的关系 | 第17-18页 |
·“生态设计”在人与环境关系背景下的含义 | 第18-19页 |
·“生态补偿设计”和“生态适应设计” | 第19-22页 |
·“生态补偿设计”(ecological compensative design) | 第19-20页 |
·“生态适应设计”(ecologial adaptable design) | 第20-21页 |
·“常规设计”和“生态补偿设计”的角度和区别 | 第21-22页 |
·生土建筑的“生态适应”实践 | 第22-27页 |
·生土建筑的“生态适应”的实例 | 第22-24页 |
·哈桑·法斯(Hassan Fathy)的设计、实践 | 第24-27页 |
·“生态化改造”即“生态补偿设计”的实践 | 第27-28页 |
第3章.中国国情是倡导农民住宅生土化的依据 | 第28-37页 |
·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 第28-29页 |
·中国的生态危机对乡村住宅发展的挑战 | 第29-30页 |
·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应关注生态价值 | 第30-32页 |
·改造生土民居,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 | 第32-37页 |
·改造生土民居的合理性 | 第32-33页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第33-37页 |
第4章.中国生土民居的现状和改造模式 | 第37-42页 |
·中国生土民居的现状 | 第37-39页 |
·中国现存生土民居的分布情况 | 第37页 |
·中国现存生土民居的种类和使用情况 | 第37-38页 |
·中国现存生土民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中国农民建房的要求 | 第39-40页 |
·生土民居改造的原则和模式 | 第40-42页 |
·生土民居的改造原则 | 第40-41页 |
·生土民居的改造模式 | 第41-42页 |
第5章.倡导绿色设计 改造生土民居 | 第42-54页 |
·“绿色设计”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 第42-46页 |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的概念 | 第42页 |
·“绿色设计”的特征 | 第42-44页 |
·“绿色设计”的原则 | 第44-46页 |
·“绿色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和技术的影响 | 第46-50页 |
·“绿色建筑”的含义和特点 | 第46-47页 |
·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 第47页 |
·“绿色建筑”的实例 | 第47-50页 |
·在生土民居改造中坚持“绿色设计”的原则 | 第50-54页 |
·在生土民居改造中引入“绿色设计” | 第50页 |
·“绿色住宅”的特点和技术要求 | 第50-54页 |
第6章 课题设计解析:《陕西永寿地坑式窑洞民居生态改造设计方案》 | 第54-59页 |
·窑洞民居现状及相关测绘资料 | 第54-56页 |
·地坑式窑洞的优势和现存问题 | 第56-57页 |
·地坑式窑洞的优势 | 第56页 |
·地坑式窑洞的困境和问题 | 第56-57页 |
·改造方案的制定和设计要求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77页 |
附-C 《陕西永寿地坑式窑洞民居测绘图》 | 第60-65页 |
附-D 《地坑式窑洞民居生态化改造设计方案》 | 第65-76页 |
附-E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