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诗歌语言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王渔洋诗歌特色词汇构成 | 第12-28页 |
第一节 清远冲淡的形容词 | 第12-17页 |
一、“清”、“寒”;“遥”、“远” | 第12-15页 |
二、“荒”、“残”;“孤”、“独”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绝代消魂的连绵词 | 第17-21页 |
一、连绵词使用特点 | 第17-19页 |
二、连绵词的艺术效果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生动传神的叠字 | 第21-28页 |
一、叠字使用特点 | 第22-24页 |
二、叠字的艺术效果 | 第24-28页 |
第二章 王渔洋诗歌常用名词意象组合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落日”意象 | 第29-33页 |
一、“闲情爱夕曛”——闲情逸致 | 第30-31页 |
二、“一与曾孙别,人间又夕曛”——怀人伤别 | 第31-32页 |
三、“落日看春草,乡愁积渐生”——羁旅客愁 | 第32页 |
四、“阖闾霸业夕阳沉”——悼亡怀古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秋”意象 | 第33-36页 |
一、四季中唯重“秋” | 第33页 |
二、“秋”的物候意象 | 第33-34页 |
三、“秋”的主题——愁怨 | 第34-35页 |
四、“秋”意象的表现手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王渔洋诗歌语言成因辨析 | 第36-49页 |
第一节 王渔洋诗歌创作的阶段性及论诗三变 | 第36-40页 |
一、渔洋“论诗三变”的提出及宗唐的基调 | 第36-37页 |
二、越唐主宋之辨 | 第37-39页 |
三、晚年复唐之辨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王渔洋对历代诗歌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 第40-43页 |
一、重视传统 | 第40页 |
二、寻找前代的知音 | 第40-42页 |
三、明代诗论对渔洋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南朱北王——王士禛与朱彝尊诗歌语言比较 | 第43-49页 |
一、多解与确解 | 第44-45页 |
二、无人与有我 | 第45-47页 |
三、神韵之才与博雅之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