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 | 第11-20页 |
1.2.1 埃里克森的理论 | 第11-16页 |
1.2.2 马西亚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3 小柴木启吾关于同一性扩散的论述 | 第19页 |
1.2.4 张日昇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 写作思路 | 第20页 |
1.4 课题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5 本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1-22页 |
第2章 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 第22-46页 |
2.1 自我意识内涵及其重要性 | 第22-26页 |
2.1.1 自我意识内涵 | 第22-25页 |
2.1.2 大学生形成准确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2.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 | 第26-28页 |
2.3 大学生在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冲突 | 第28-37页 |
2.3.1 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冲突 | 第28-29页 |
2.3.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与冲突 | 第29-30页 |
2.3.3 个人期望的自我与他人期望的自我的冲突 | 第30页 |
2.3.4 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与将来自我冲突 | 第30-31页 |
2.3.5 自我独立的需求与自我依附的需要的冲突 | 第31页 |
2.3.6 自我开放的需求与自我保护封闭的冲突 | 第31-32页 |
2.3.7 自我和环境冲突 | 第32-33页 |
2.3.8 性别角色认同危机 | 第33-36页 |
2.3.9 自负和自卑的冲突 | 第36-37页 |
2.3.10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 第37页 |
2.4 自我意识障碍 | 第37-41页 |
2.4.1 扭曲的自尊——虚荣 | 第37页 |
2.4.2 消极的自觉——自卑 | 第37-39页 |
2.4.3 退缩的自主——从众 | 第39页 |
2.4.4 变态的自立——逆反 | 第39-40页 |
2.4.5 极端的自信——自负 | 第40页 |
2.4.6 放纵的自我——任性 | 第40-41页 |
2.5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结果 | 第41-43页 |
2.5.1 积极自我的建立:自我肯定 | 第41页 |
2.5.2 消极自我的建立:自我否定 | 第41-42页 |
2.5.3 自我冲突 | 第42-43页 |
2.6 举例分析自我同一性扩散产生的危害 | 第43-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自我同一性与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46-56页 |
3.1 自我同一性与人格的关系 | 第46-53页 |
3.1.1 人格内涵 | 第46-48页 |
3.1.2 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轨迹 | 第48-49页 |
3.1.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建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 | 第49-50页 |
3.1.4 大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在自我同一性上的困惑与障碍 | 第50-53页 |
3.2 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53-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影响因素和失败原因探讨 | 第56-65页 |
4.1 影响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因素 | 第56-59页 |
4.1.1 网络化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 第56-57页 |
4.1.2 大学社团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 第57-58页 |
4.1.3 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 第58-59页 |
4.2 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 | 第59-64页 |
4.2.1 主观方面 | 第59-60页 |
4.2.2 客观方面 | 第60-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同一性危机的主要途径 | 第65-82页 |
5.1 达到自我同一性的途径 | 第65-74页 |
5.1.1 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 第65-66页 |
5.1.2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 第66页 |
5.1.3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 | 第66-74页 |
5.2 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设置 | 第74-77页 |
5.2.1 建好一个中心 | 第74-75页 |
5.2.2 开好一组课程 | 第75页 |
5.2.3 办好一个协会 | 第75-76页 |
5.2.4 办好一张报纸 | 第76页 |
5.2.5 组织好每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 | 第76-77页 |
5.2.6 建立定期的训练制度 | 第77页 |
5.2.7 做好一次普查 | 第77页 |
5.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77-79页 |
5.3.1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依托 | 第77-79页 |
5.3.2 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教学相结合 | 第79页 |
5.4 现存模式的不足之处 | 第79-81页 |
5.4.1 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归因认识模糊 | 第80页 |
5.4.2 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不明确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