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定义 | 第12-14页 |
| ·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 第2章 “二重结构”与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 | 第18-33页 |
| ·我国古近代农村非正规金融:历史现象 | 第18-21页 |
| ·合作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 第21-23页 |
| ·国有金融体系、合作基金会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 第23-27页 |
| ·正规金融安排对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 第27-33页 |
| 第3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 第33-45页 |
| ·“生存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财政性质 | 第33-35页 |
| ·农业与非农业经济的区别 | 第35-36页 |
| ·高昂的成本 | 第36-39页 |
| ·信息成本 | 第36-37页 |
| ·运营成本 | 第37-39页 |
| ·农村金融的高风险性 | 第39-41页 |
| ·市场分割与社会资本的存在 | 第41-45页 |
| 第4章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宏观政策选择 | 第45-54页 |
| ·廉价信贷政策与非正规金融: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 第46-49页 |
| ·利率市场化与非正规金融 | 第49-52页 |
| ·利率管制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的约束 | 第49-50页 |
| ·利率市场化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消失 | 第50-52页 |
| ·关于改善正规金融安排与为非正规金融正名 | 第52-54页 |
| 第5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 | 第54-60页 |
|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 | 第54-56页 |
|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不仅仅是替代关系 | 第56-57页 |
| ·网络化: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途径 | 第57-58页 |
| ·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问题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