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水生植物滤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符号、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第14-18页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第14页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第14-16页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第14-15页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第15-16页
     ·课题的提出第16-17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富营养化水体生态净化技术第18-24页
     ·湖内生态控制技术第19-22页
       ·利用藻类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第19页
       ·利用微生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第19-20页
       ·生物调控技术第20-21页
       ·水生植被构建技术第21-22页
       ·人工浮岛技术第22页
     ·岸边直接净化技术第22-24页
       ·人工湿地技术第22-23页
       ·水耕植物过滤法第23页
       ·生态砾石及土壤处理技术第23-24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7页
     ·水生植物滤床技术特征简介第24-25页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5页
     ·中试工程简介第25-27页
第二章 植物品种筛选与处理效果评价第27-42页
   ·前言第27页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试验植物及种植方法第27-29页
     ·试验运行条件第29-30页
     ·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第30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0-41页
     ·各植物床对TN 的去除效果第30-34页
     ·各植物床对TP 的去除效果第34-37页
     ·各植物床对其他指标的去除效果比较第37-41页
       ·各植物床对COD_(Mn) 的去除效果第37-38页
       ·对悬浮物的去除第38-39页
       ·对叶绿素-a 的去除第39-40页
       ·对氨氮的去除第40页
       ·对提高透明度的作用第40-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水生植物滤床去除氮磷的工艺特性第42-60页
   ·前言第42页
   ·水力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2-44页
   ·栽培廊道水深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4页
   ·进水负荷与去除负荷的关系分析第44-46页
   ·不同形态氮、磷的去除特性第46-50页
     ·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考察第48-49页
     ·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考察第49-50页
   ·水生植物滤床与潜流式人工湿地的比较第50-52页
   ·植物收割频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2-55页
     ·收割试验方法第52页
     ·收割频率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2-54页
     ·收割频率对蔬菜生物量的影响第54-55页
   ·水生植物滤床全年氮磷去除能力评价第55-57页
   ·水生植物滤床经济效益分析第57-58页
   ·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水生植物滤床去除氮磷的机理研究第60-74页
   ·前言第60页
   ·动力学试验及细菌检测方法第60-63页
     ·试验运行条件第60页
     ·样品采集第60-61页
     ·底泥氮、磷释放速率的测定第61页
     ·空心菜的氮、磷吸收速率第61页
     ·硝化潜力的测定第61页
     ·反硝化潜力的测定第61-62页
     ·硝酸菌、亚硝酸菌的测定第62-63页
   ·动力学试验及细菌检测结果分析第63-69页
     ·底泥氮、磷释放速率第63-65页
     ·空心菜的氮吸收速率第65-66页
     ·底泥硝化潜力第66-67页
     ·底泥反硝化潜力第67-69页
     ·系统溶解性氮、磷去除能力讨论第69页
   ·氮磷物料平衡分析第69-73页
     ·氮磷收支计算方法第69-70页
     ·收割试验方法第70页
     ·氮磷收支计算结果分析第70-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水生植物滤床预处理富营养化原水的工艺性能第74-85页
   ·前言第74页
   ·监测项目及方法第74-75页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第75-76页
   ·栽培廊道水深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第76-77页
   ·污染物沿程变化第77-78页
   ·植物收割频率对水质改善效果的影响第78-80页
     ·收割试验方法第78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78-80页
   ·全年运行效果考察第80-84页
     ·试验运行条件第80-81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1-84页
       ·对COD_(Mn) 的去除作用第81页
       ·对氨氮的去除作用第81-82页
       ·对藻类和叶绿素a 的去除第82-83页
       ·对浊度的去除第83-84页
       ·对UV_(254) 的去除第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水生植物滤床去除藻毒素的研究第85-112页
   ·前言第85-88页
     ·藻毒素结构性质、生物学效应第85-86页
     ·微囊藻毒素限量标准第86页
     ·藻毒素的控制与去除第86-88页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第88-90页
     ·仪器和试剂第88-89页
       ·仪器设备第88-89页
       ·试剂及标样第89页
     ·色谱分析条件第89-90页
     ·样品前处理第90页
       ·胞外微囊藻毒素(EMC)样品前处理第90页
       ·总微囊藻毒素(TMC)前处理第90页
   ·空心菜植物滤床去除微囊藻毒素评价第90-93页
   ·空心菜植物滤床去除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因素第93-94页
     ·滤床长度对藻毒素去除的影响第93页
     ·水力负荷对藻毒素去除的影响第93-94页
   ·不同植物组合方式去除微囊藻毒素效果比较第94-96页
     ·胞内胞外藻毒素总和(TMC)处理效果比较第94-95页
     ·胞外藻毒素(EMC)处理效果比较第95页
     ·胞内藻毒素(IMC)处理效果比较第95-96页
   ·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处理微囊藻毒素效果比较第96-99页
     ·胞内胞外藻毒素总和(TMC)处理效果比较第96-97页
     ·胞外藻毒素(EMC)处理效果比较第97-98页
     ·胞内藻毒素(IMC)处理效果比较第98-99页
   ·湿地系统去除MC 与其他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第99-102页
     ·与藻细胞去除之间的关系第99-100页
     ·与Chl.a 去除之间的关系第100-101页
     ·与COD_(Mn) 去除之间的关系第101-102页
     ·与TN、TP 去除之间的关系第102页
   ·温室静态模拟试验第102-106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藻毒素粗提液的制备第103页
       ·温室构建及试验容器准备第103页
       ·植物准备及试验分组第103页
       ·模拟水样配制及植物移入第103页
       ·采样第103-104页
     ·第一批温室模拟试验第104-105页
       ·MC-RR 处理情况第104页
       ·MC-LR 处理情况第104-105页
     ·第二批温室模拟试验第105-106页
   ·光照培养植物模拟处理MC 试验第106-110页
     ·试验方法第107-108页
       ·藻毒素粗提液的制备第107页
       ·光照培养植物模拟处理MC 试验第107页
       ·植物体内藻毒素检测第107-108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108-110页
       ·不同植物培养液中MC 浓度变化情况比较第108-109页
       ·光照组与黑箱组培养液中MC 浓度变化情况比较第109-110页
       ·水生植物对MC 的生物富集第110页
   ·小结第110-112页
第七章 水生植物滤床产品品质及食用安全性研究第112-123页
   ·前言第112-113页
   ·食用安全性及品质初始评价第113-115页
     ·蔬菜品质评价第113-114页
     ·食用安全性评价第114-115页
   ·Pb 在水生植物滤床中的分布第115页
   ·蔬菜食用安全性保障及改善措施研究第115-122页
     ·APFB 植物套种对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第115-117页
       ·套种方式对蔬菜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第116页
       ·套种植物生物量配置对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第116-117页
     ·收割模式对蔬菜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第117-118页
     ·温室静态试验第118-120页
       ·单位种植面积和单位重量植物对水中Pb 的去除能力第119-120页
       ·植物各部位对Pb 的蓄积能力第120页
     ·实验室光照培养箱模拟试验第120-122页
       ·植物生长期对Pb 吸收能力的影响第121页
       ·磷酸盐对植物Pb 吸收能力的影响第121页
       ·pH 对植物Pb 吸收能力的影响第121-122页
   ·小结第122-12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23-127页
   ·结论第123-125页
   ·论文创新之处第125-126页
   ·建议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详细摘要第138-144页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第144-146页
作者简况表第146-147页
指导教师简况表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利研究
下一篇:长沙卷烟厂品牌战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