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论“以名正实”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名实概念及其关系第9-15页
 第一节 “名”、“实”概念第9-10页
  一、“名”、“实”溯源第9页
  二、“名”、“实”对举的哲学内涵第9-10页
 第二节 名实关系的非单一内涵第10-13页
  一、哲学基本问题方面的名实关系第10-11页
  二、正名问题方面的名实关系第11-12页
  三、两类名实关系问题的差异第12-13页
 第三节 正确对待正名问题的态度第13-15页
第二章 “名实乱”与正名路向第15-27页
 第一节 “名实乱”分析第15-18页
  一、荀子对先秦“名实乱”的分析总结第15-16页
  二、“名实乱”的认识论原因第16-18页
 第二节 “名不符实”与“以实正名”第18-22页
  一、“名不符实”的类别第19-20页
  二、“以实正名”的正名路向第20-21页
  三、“以实正名”的局限性第21-22页
 第三节 “实不符名”与“以名正实”第22-27页
  一、“实不符名”的类别第22-24页
  二、“以名正实”的正名路向第24-25页
  三、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25-27页
第三章 “以名正实”的理论支撑第27-37页
 第一节 人类意识的超越性第27-31页
  一、中国古代哲学对意识超越性的认识第27-28页
  二、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类意识的本性第28-30页
  三、“以名正实”是人类意识超越性可操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第30-31页
 第二节 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关系第31-34页
  一、实践概念的内在逻辑张力第31-32页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第32-33页
  三、主客体辩证关系保证了“以名正实”思想前提的正确性第33-34页
 第三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第34-37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共性的理论第34-35页
  二、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第35-36页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以名正实”第36-37页
第四章 “以名正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层面化第37-45页
 第一节 “以名正实”在前期现代化中的层面化第37-41页
  一、物质层面的“以名正实”第37-38页
  二、制度层面的“以名正实”第38-40页
  三、精神层面的“以名正实”第40-41页
 第二节 “以名正实”在后期现代化中的层面化第41-45页
  一、革命层面的“以名正实”第42-43页
  二、建设层面的“以名正实”第43-45页
结束语第45-4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6-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AR方法的程序设计ICAI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Markov网络的信息检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