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甘草中药成分的萃取和纯化进展 | 第10-30页 |
1. 1 甘草简介 | 第10-14页 |
1. 1. 1 甘草基本概况 | 第10页 |
1. 1. 2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1. 1. 3 甘草的应用 | 第11-14页 |
1. 2 甘草的萃取方法 | 第14-22页 |
1. 2. 1 水提法 | 第14-15页 |
1. 2. 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15-16页 |
1. 2. 3 超声波萃取法 | 第16页 |
1. 2. 4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16-22页 |
1. 3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的精制和分析方法 | 第22-30页 |
1. 3. 1 结晶法 | 第22页 |
1. 3. 2 薄层色谱法 | 第22-25页 |
1. 3. 3 柱层析法 | 第25页 |
1. 3.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5-27页 |
1. 3. 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7-28页 |
1. 3. 6 质谱 | 第28页 |
1. 3. 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8-30页 |
2 超临界CO_2萃取甘草黄酮类物质的实验研究 | 第30-49页 |
2.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30-31页 |
2. 2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 2. 1 超临界CO_2萃取实验流程及设备 | 第31-32页 |
2. 2. 2 操作步骤概述 | 第32-33页 |
2. 2. 3 实验条件 | 第33-34页 |
2. 2. 4 关于产物收率的定义 | 第34页 |
2. 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2. 3. 1 原料粒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2. 3. 2 萃取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2. 3. 3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 3. 4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 3. 5 溶胀剂的选择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2. 3. 6 溶胀剂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 3. 7 溶胀剂乙醇用量对萃取的影响 | 第42-44页 |
2. 4 多因素实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探讨 | 第44-46页 |
2. 4. 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2. 4. 2 正交实验数据的直观分析 | 第45页 |
2. 4. 3 正交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 | 第45-46页 |
2. 4. 4 基本结论 | 第46页 |
2. 5 实验系统的重复性考核 | 第46-49页 |
2. 5. 1 最佳萃取条件的实验验证 | 第46-47页 |
2. 5. 2 实验误差分析 | 第47-49页 |
3 室温冷浸和超声波萃取法提取甘草酸实验研究 | 第49-57页 |
3.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49-50页 |
3. 2 甘草酸提取率计算公式 | 第50页 |
3. 3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 | 第50-55页 |
3. 3. 1 室温冷浸法 | 第50-53页 |
3. 3. 2 超声萃取法 | 第53-54页 |
3. 3. 3 超临界萃取后的物料提取甘草酸的实验研究 | 第54-55页 |
3. 4 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成分分析 | 第57-87页 |
4.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58-59页 |
4. 2 层析法分离纯化甘草有效物质的研究 | 第59-63页 |
4. 2. 1 薄层色谱法 | 第59-60页 |
4. 2. 2 柱层析法 | 第60-63页 |
4. 3 甘草萃取物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63-83页 |
4. 4 结果与讨论 | 第83页 |
4. 5 实验展望 | 第83-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单因素实验数据 | 第93-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