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表面和碳纳米管与气体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第一章 煤表面与气体作用的综述 | 第1-19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2 煤表面模型 | 第12-18页 |
1.2.1 石墨面模型 | 第12-13页 |
1.2.2 芳香簇模型 | 第13-14页 |
1.2.3 煤自燃的表面分子结构模型 | 第14-15页 |
1.2.4 Wender结构模型 | 第15-16页 |
1.2.5 Z型面模型 | 第16-18页 |
1.3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计算方法和使用软件的介绍 | 第19-22页 |
2.1 计算方法简介 | 第19-20页 |
2.2 使用软件的简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气体与煤表面的作用 | 第22-60页 |
3.1 模型的构建 | 第22-27页 |
3.1.1 煤表面模型的构建 | 第22-24页 |
3.1.2 气体分子的参数 | 第24页 |
3.1.3 气体与煤表面作用模型 | 第24-27页 |
3.2 吸附能、吸附距离、键级和净电荷变化 | 第27-60页 |
3.2.1 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 第27-47页 |
3.2.2 Morse函数拟合 | 第47-52页 |
3.2.3 分析与讨论 | 第52-60页 |
第四章 缺陷碳纳米管与氢气的作用 | 第60-84页 |
4.1 缺陷碳纳米管与氢气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60-65页 |
4.1.1 概述 | 第60-61页 |
4.1.2 缺陷碳纳米管的构建 | 第61-64页 |
4.1.3 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5-84页 |
4.2.1 氢气与碳纳米管缺陷的作用 | 第65-80页 |
4.2.2 氢气在缺陷碳纳米管轴线上的运动 | 第80-8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5.2 创新点 | 第85页 |
5.3 工作建议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