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项目依托 | 第17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土地复垦监管的必要性 | 第19-31页 |
·土地的特殊性 | 第19-23页 |
·土地的定义 | 第19-20页 |
·土地的特征 | 第20-23页 |
·土地复垦的重要性 | 第23-26页 |
·复垦的涵义 | 第23-24页 |
·复垦的标准 | 第24-25页 |
·复垦的作用 | 第25-26页 |
·加强土地复垦监管的的必要性 | 第26-31页 |
·土地复垦监管的定义 | 第26-27页 |
·土地复垦监管的特征 | 第27-28页 |
·土地复垦监管的作用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政府是土地复垦监管责任主体的理论分析 | 第31-35页 |
·政府进行土地复垦监管的必然性 | 第31页 |
·土地制度的重要性 | 第31页 |
·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 第31页 |
·政府进行土地复垦监管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市场失灵 | 第31-32页 |
·政府失灵 | 第32页 |
·土地及土地利用的特殊性 | 第32页 |
·政府监管不力的表现 | 第32-33页 |
·矿区环境恶化 | 第32页 |
·人地矛盾加剧 | 第32-33页 |
·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 第33页 |
·政府监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公共物品 | 第33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33页 |
·独立性不足 | 第33页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34页 |
·技术服务支持机构缺失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土地复垦监管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5-40页 |
·我国土地复垦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自发组织复垦阶段(20 世纪50年代-1989年1月1日) | 第35页 |
·初步立法阶段(1989年1月1日-2011年3月4日) | 第35页 |
·逐步发展完善阶段(2011年3月5日至今) | 第35-36页 |
·我国现行土地复垦监管制度 | 第36-38页 |
·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与审查制度 | 第36页 |
·年报制度 | 第36-37页 |
·土地复垦费制度 | 第37页 |
·土地复垦质量验收制度 | 第37页 |
·奖惩制度 | 第37-3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 第38页 |
·定性型描述实施难度大 | 第38页 |
·验收方法有待改进 | 第38-39页 |
·地方历史遗留和自然损毁废弃地的复垦奖惩措施模糊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国外土地复垦监管制度与国内其他行业监管制度研究借鉴 | 第40-49页 |
·其他国家土地复垦相关制度 | 第40-45页 |
·美国 | 第40-41页 |
·德国 | 第41-42页 |
·加拿大 | 第42-43页 |
·澳大利亚 | 第43-45页 |
·现行各种代表性制度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 第45页 |
·土地复垦费制度 | 第45-46页 |
·历史遗留和自然灾毁废弃地产权拍卖制度 | 第46-47页 |
·土地复垦基金制度 | 第47页 |
·其他行业监管制度 | 第47-49页 |
·医药行业监管制度 | 第47-48页 |
·金融行业监管制度 | 第48页 |
·食品行业监管制度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加强我国土地复垦质量监管的对策思考 | 第49-53页 |
·制度方面 | 第49-51页 |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 第49页 |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合作 | 第49页 |
·行政与司法相结合,赋予监督机构适度执法权 | 第49-50页 |
·因地制宜,采用多样化制度安排 | 第50页 |
·推行复垦保证金制度和历史矿山废弃地及自然灾毁废弃地产权拍卖制度 | 第50-51页 |
·技术方面 | 第51-53页 |
·土地复垦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复垦动态监测系统 | 第51页 |
·设立具有咨询、服务、监督性质的专门机构 | 第51页 |
·验收标准应细致明确, 可操作性强 | 第51-52页 |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 第52-53页 |
第七章 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感想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