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煤矿电机车调速技术概述 | 第8页 |
·煤矿电机车交流调速系统的方案选择 | 第8-10页 |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特点 | 第10-11页 |
·模糊控制在直接转矩控制技术中的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2 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14-26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A、B、C 系统中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5-18页 |
·电压方程 | 第16页 |
·磁链方程 | 第16-17页 |
·转矩方程 | 第17-18页 |
·静止的两相坐标系下的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三相/两相变换(3/2 变换) | 第18-19页 |
·静止的α、β坐标系下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异步电机在任意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交流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仿真 | 第21-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3 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第26-37页 |
·引言 | 第26页 |
·电压空间矢量 | 第26页 |
·电压型逆变器的开关状态 | 第26-28页 |
·磁链控制 | 第28-30页 |
·磁通指令值ψ_s~* 的确定 | 第29页 |
·磁通控制的实现 | 第29-30页 |
·转矩控制 | 第30-32页 |
·最优开关表格的制定 | 第32-33页 |
·异步电机的磁链和转矩估算模型 | 第33-35页 |
·异步电机的磁链模型 | 第33-35页 |
·异步电机的转矩模型 | 第35页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4 调整因子自寻优模糊控制速度调节器的设计 | 第37-52页 |
·引言 | 第37页 |
·模糊控制系统 | 第37-38页 |
·基本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8-44页 |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第38-39页 |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39-41页 |
·模糊推理与非模糊化 | 第41-42页 |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 第42-44页 |
·调整因子自寻优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4-46页 |
·带多个调整因子的自寻优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44页 |
·带有多个调整因子的控制规则 | 第44-45页 |
·寻优目标的选择 | 第45-46页 |
·微粒群算法优化调整因子 | 第46-49页 |
·微粒群算法原理 | 第46-47页 |
·算法参数的分析 | 第47-48页 |
·微粒群算法的流程 | 第48页 |
·模糊控制器调整因子的PSO 优化 | 第48-49页 |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5 基于模糊控制的煤矿电机车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第52-71页 |
·引言 | 第52页 |
·基于模糊控制的煤矿电机车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构成 | 第52-53页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53-56页 |
·仿真模块建立的方法 | 第53-54页 |
·基于模糊控制的煤矿电机车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54-56页 |
·基于DSP 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 | 第56-65页 |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57页 |
·DC52407A DSP 应用开发板 | 第57-59页 |
·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59-62页 |
·系统软件的实现 | 第62-65页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 | 第65-70页 |
·额定转速的仿真研究 | 第65-68页 |
·额定转速0.3 秒突加负载的仿真分析 | 第68-69页 |
·低速时的仿真结果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