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31页 |
一、材料 | 第11-19页 |
·cDNA文库 | 第11页 |
·质粒载体 | 第11-12页 |
·菌株与实验动物 | 第12页 |
·克隆和载体构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盒 | 第12-16页 |
·酵母双杂所用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16-18页 |
·细胞培养及免疫共沉淀所用材料与试剂 | 第18-19页 |
二、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19页 |
三、方法 | 第19-30页 |
·克隆和载体构建 | 第19-20页 |
·LexA-RPK118酵母表达载体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20-21页 |
·自激活测定 | 第21页 |
·人类肝cDNA文库转化酵母细胞 | 第21-22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22-23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阳性克隆的验证 | 第23页 |
·细胞培养的方法 | 第23页 |
·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23-24页 |
·GST融合蛋白Pull Down实验 | 第24-26页 |
·免疫荧光实验 | 第26-27页 |
·原核表达pET32a-B和pET32a-C | 第27页 |
·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 第27-29页 |
·体外磷酸化实验 | 第29页 |
·亚细胞组分分析 | 第29-30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56页 |
一、人类RPK118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1-36页 |
·人类RPK118 cDNA全长克隆及鉴定 | 第31-33页 |
·RPK118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3-35页 |
·RPK118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构域预测 | 第35-36页 |
·预测RPK118蛋白上的修饰位点 | 第36页 |
·RPK118基因的组织表达谱以及在肿瘤中的表达变化 | 第36页 |
二、RPK118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6-37页 |
三、酵母双杂交筛选RPK118的互作蛋白 | 第37-40页 |
四、PRDX3与RPK118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40-44页 |
·在293T细胞中,PRDX3能和RPK118相互结合 | 第40-42页 |
·GST-PRDX3能Pull-down细胞裂解液中的Myc-RPK118 | 第42-44页 |
·293T与COS7细胞中PRDX3与RPK118共定位 | 第44页 |
五、RPK118与PRDX3的互作部位分析 | 第44-47页 |
六、RPK118对PRDX3不具有体外磷酸化作用 | 第47-48页 |
七、RPK118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对PRDX3定位的影响 | 第48-54页 |
·RPK118定位于早期内涵体上 | 第49页 |
·COS7细胞中PRDX3定位于线粒体上 | 第49-51页 |
·天然状态下PRDX3仅有少量分布于早期内涵体上 | 第51-52页 |
·PX结构域对RPK118的早期内涵体定位是必需的 | 第52-53页 |
·RPK118召集PRDX3进入早期内涵体 | 第53-54页 |
·RPK118的PX结构域对PRDX3的内涵体定位至关重要 | 第54页 |
八、COS7细胞的亚细胞组分分析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综述 | 第7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88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