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对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概念的界定 | 第1-14页 |
一、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 | 第11页 |
二、狭义的电子商务概念 | 第11-12页 |
三、网络交易概念的引入 | 第12-13页 |
四、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电子合同的概念和特点分析 | 第14-18页 |
一、电子合同的概念和分类 | 第14-16页 |
(一)、广义的电子合同 | 第14-15页 |
(二)、狭义的电子合同 | 第15-16页 |
二、电子合同的特点 | 第16-18页 |
(一)、合同形式的电子化 | 第16页 |
(二)、合同主体的虚拟化 | 第16-17页 |
(三)、信息传递的即时化 | 第17-18页 |
第三部分 电子形式的法律效力问题研究 | 第18-27页 |
一、合同形式的几种类型 | 第18-20页 |
(一)、原始的“口头式”和近现代的“口头形式” | 第18页 |
(二)、近现代合同的传统形式——书面形式 | 第18-19页 |
(三)、网络时代特殊的合同形式——电子形式 | 第19-20页 |
二、电子合同书面形式法律地位的解决方法 | 第20-22页 |
(一)、协议解决方法 | 第20-21页 |
(二)、法律解决方法 | 第21-22页 |
1、扩大解释法 | 第21页 |
2、功能等同法 | 第21-22页 |
三、对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评价 | 第22-24页 |
四、电子合同和法定形式要求之间的关系 | 第24-27页 |
第四部分 电子合同的主体问题研究 | 第27-43页 |
一、电子合同主体行为能力的识别问题——两种认证方法 | 第27-30页 |
二、电子合同主体的身份识别问题——电子签名制度的运用 | 第30-33页 |
三、与电子合同主体密切相关的两个特殊问题——电子代理人和交易平台的研究 | 第33-43页 |
(一)、电子代理人规则研究 | 第33-38页 |
1、电子代理人与传统代理概念的区分 | 第33-35页 |
2、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无缔约能力,系辅助缔约的工具 | 第35-36页 |
3、电子代理人发生错误时的责任承担 | 第36-38页 |
(二)、交易平台在电子合同中的法律地位 | 第38-43页 |
第五部分 电子合同意思表示规则研究 | 第43-57页 |
一、电子要约 | 第43-51页 |
(一)、电子要约的形式 | 第43-44页 |
(二)、网页信息的法律性质——要约或要约邀请 | 第44-47页 |
(三)、电子要约的生效时间——对话式要约和非对话式要约 | 第47-49页 |
(四)、电子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 第49-51页 |
二、电子承诺的几个特殊问题 | 第51-57页 |
(一)、电子承诺的撤回和撤销 | 第51-53页 |
(二)、电子承诺的生效——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 第53-55页 |
(三)、确认收讫与电子承诺 | 第55-57页 |
第六部分 对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几点思考 | 第57-61页 |
一、从电子商务法的几个基本原则说起 | 第57-58页 |
(一)、最小程度原则 | 第57页 |
(二)、程序性原则 | 第57-58页 |
(三)、技术中立原则 | 第58页 |
(四)、全球性原则 | 第58页 |
二、国际组织和各国的电子商务立法模式——综合立法或单行立法 | 第58-59页 |
三、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模式选择——综合立法更为合适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4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