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s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页 |
1.3 论文的组成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40页 |
2.1 多孔硅的形成机理 | 第14-17页 |
2.2 多孔硅的研究现状 | 第17-33页 |
2.2.1 多孔硅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2 多孔硅光电物理性能的检测 | 第18-23页 |
2.2.3 多孔硅的成分及晶体结构 | 第23-25页 |
2.2.4 多孔硅的钝化及复合 | 第25-27页 |
2.2.5 多孔硅的光致发光 | 第27-30页 |
2.2.6 多孔硅的电致发光 | 第30-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40-49页 |
3.1 硅片的清洗及后处理 | 第40页 |
3.2 样品制备仪器及其原理 | 第40-41页 |
3.3 后处理设备及其原理 | 第41-44页 |
3.3.1 RTP设备 | 第41-42页 |
3.3.2 旋涂设备 | 第42-43页 |
3.3.3 热处理设备 | 第43页 |
3.3.4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 第43-44页 |
3.3.5 热蒸涂和磁控溅射设备 | 第44页 |
3.4 测试设备及其原理 | 第44-49页 |
3.4.1 X射线衍射(XRD) | 第44-45页 |
3.4.2 扫描电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45页 |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5-46页 |
3.4.4 拉曼光谱(Raman) | 第46页 |
3.4.5 电流-电压(Ⅰ-Ⅴ)及光电流(PC)测试 | 第46页 |
3.4.6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6-47页 |
3.4.7 光致发光谱(PL)和电致发光谱(EL) | 第47-48页 |
3.4.8 阴极射线发光(CL) | 第48页 |
3.4.9 微波光电导衰减(μ-PCD)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多孔硅的结构和相关光学性能的研究 | 第49-67页 |
4.1 引言 | 第49-51页 |
4.2 轻掺n型多孔硅制备工艺、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关系 | 第51-56页 |
4.2.1 多孔硅的制备工艺 | 第51-52页 |
4.2.2 TEM样品的制备 | 第52页 |
4.2.3 EL样品的制备 | 第52页 |
4.2.4 试验结果讨论 | 第52-56页 |
4.3 外延n型多孔硅制备工艺、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关系 | 第56-60页 |
4.3.1 多孔硅的制备工艺 | 第56-57页 |
4.3.2 TEM样品的制备 | 第57页 |
4.3.3 EL样品的制备 | 第57页 |
4.3.4 试验结果讨论 | 第57-60页 |
4.4 重掺n型多孔硅制备工艺、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关系 | 第60-64页 |
4.4.1 多孔硅的制备工艺 | 第60页 |
4.4.2 TEM样品的制备 | 第60-61页 |
4.4.3 EL样品的制备 | 第61页 |
4.4.4 试验结果讨论 | 第61-64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多孔硅基复合物的光电性能研究 | 第67-85页 |
5.1 引言 | 第67-69页 |
5.2 p型多孔硅与纳米硼颗粒的复合 | 第69-71页 |
5.2.1 多孔硅的制备 | 第69页 |
5.2.2 纳米硼的沉积 | 第69页 |
5.2.3 主要试验结果 | 第69-71页 |
5.3 p型多孔硅与其他纳米颗粒的复合 | 第71-75页 |
5.3.1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1页 |
5.3.2 试验结果的讨论 | 第71-75页 |
5.4 n型多孔硅与有机物的复合 | 第75-78页 |
5.4.1 多孔硅的制备 | 第75-76页 |
5.4.2 纳米硼的沉积及有机物的复合 | 第76页 |
5.4.3 主要试验结果 | 第76-78页 |
5.5 n型多孔硅与纳米硼颗粒的复合 | 第78-82页 |
5.5.1 多孔硅的制备工艺及纳米颗粒的沉积 | 第78-79页 |
5.5.2 试验结果的讨论 | 第79-82页 |
5.6 本章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后处理工艺对多孔硅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85-107页 |
6.1 引言 | 第85-86页 |
6.2 PECVD氧化钝化 | 第86-89页 |
6.2.1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6.2.2 实验结果讨论 | 第87-89页 |
6.3 PECVD沉积非晶硅的钝化 | 第89-92页 |
6.3.1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6.3.2 实验结果 | 第89-92页 |
6.4 PECVD沉积C膜的钝化 | 第92-95页 |
6.4.1 实验方法 | 第92-93页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6.5 PECVD沉积N膜的钝化 | 第95-97页 |
6.5.1 实验方法 | 第95页 |
6.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95-97页 |
6.6 常规后处理对多孔硅性能的影响 | 第97-101页 |
6.6.1 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6.6.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98-10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第七章 μ-PCD对多孔硅性能的研究 | 第107-123页 |
7.1 前言 | 第107-108页 |
7.2 多孔硅的制备工艺和少子寿命的关系 | 第108-112页 |
7.2.1 多孔硅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7.2.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109-112页 |
7.3 金属对多孔硅的性能的影响 | 第112-120页 |
7.3.1 多孔硅的制备 | 第112页 |
7.3.2 结果分析 | 第112-120页 |
7.4 本章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第八章 多孔硅的电学性能的研究 | 第123-145页 |
8.1 前言 | 第123-125页 |
8.2 多孔硅器件的性能衰退效应 | 第125-129页 |
8.2.1 多孔硅器件的制备 | 第125页 |
8.2.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125-129页 |
8.3 多孔硅光电效应的研究 | 第129-136页 |
8.3.1 多孔硅的制备 | 第129-130页 |
8.3.2 试验结果的讨论 | 第130-136页 |
8.4 多孔硅电致发光的研究 | 第136-141页 |
8.4.1 多孔硅的制备 | 第136页 |
8.4.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136-141页 |
8.5 本章结论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5页 |
第九章 多孔硅的CL性能 | 第145-155页 |
9.1 前言 | 第145-146页 |
9.2 p型多孔硅的CL性能 | 第146-150页 |
9.2.1 多孔硅的制备工艺 | 第146-147页 |
9.2.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147-150页 |
9.3 n型多孔硅的CL性能 | 第150-153页 |
9.3.1 多孔硅的制备工艺 | 第150页 |
9.3.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150-153页 |
9.4 本章结论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5页 |
第十章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55-15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