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

破碎岩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

中英文摘要第1-7页
目录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岩土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12-13页
 1.2 岩土预应力锚固技术研究的现状第13-23页
  1.2.1 锚固机理现场测试及试验研究第13-16页
  1.2.2 预应力锚固技术数值分析研究进展第16-21页
  1.2.3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4 外锚头结构体系受力分析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岩土工程预应力锚固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第23-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7页
  1.4.1 边坡稳定评价与治理方案论证第24-25页
  1.4.2 现场监测工作第25页
  1.4.3 锚固效应试验研究第25-26页
  1.4.4 预应力松弛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第26页
  1.4.5 外锚头受力体系分析第26页
  1.4.6 锚索布置优化研究第26页
  1.4.7 锚索设计准则研究与Ksl高边坡加固效果综合评价第26-27页
 1.5 本文研究的基本成果第27-29页
  1.5.1 K81高边坡地质条件调查与治理方案提出第27页
  1.5.2 群锚效应分析第27-28页
  1.5.3 锚下应力分布情况分析第28页
  1.5.4 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分析第28页
  1.5.5 锚索外锚头受力体系分析第28页
  1.5.6 锚固效应试验研究第28-29页
 1.6 本论文创新点第29-30页
第二章 边坡地质环境特征与治理方案第30-45页
 2.1 边坡区自然地理第30页
 2.2 工程区域地质构造第30-31页
 2.3 边坡岩体结构的地质雷达探测第31-33页
 2.4 边坡岩体结构的地质勘探与调查分析第33-39页
  2.4.1 锚索孔钻探结果第33-35页
   2.4.1.1 KS卜692~K 81十748(1#山头)锚索孔钻探结果第33-34页
   2.4.1.2 K81+764~K81十860(2“山头)锚索孔钻探结果第34页
   2.4.1.3 K81+897~K 81十950(3#山头)锚索孔钻探结果第34-35页
  2.4.2 边坡岩体完整性孔内电视观察结果分析第35-36页
  2.4.3 边坡破碎岩体的空间分布第36-39页
   2.4.3.1 坡面岩体完整性分区第36-38页
   2.4.3.2 边坡破碎岩体的空间分布第38-39页
 2.5 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第39-41页
 2.6 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第41-43页
  2.6.1 2~#山头滑面强度参数反分析及原锚固方案分析第41-42页
  2.6.2 3~#山头稳定性计算分析第42-43页
 2.7 边坡治理方案第43-45页
第三章 锚固效应物理模型试验第45-80页
 3.1 锚固体系模型试验第45-50页
  3.1.1 试验测试仪器和模拟材料第45-47页
  3.1.2 试验模型箱的搭设第47-48页
  3.1.3 试验方案第48-50页
 3.2 群锚张拉相互影响对比分析第50-56页
  3.2.1 3×3纵梁加载第50-51页
  3.2.2 3×3横梁加载第51-53页
  3.2.3 3×3纵横梁加载(模型水平)第53-54页
  3.2.4 3×3纵横梁加载(模型倾斜,坡面倾角200)第54-55页
  3.2.5 不同框格梁布置方案的对比分析结果第55-56页
 3.3 试验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分析第56-63页
  3.3.1 3×3纵梁加载时的预应力长期损失第56-58页
  3.3.2 3×3横梁加载时的预应力长期损失第58-59页
  3.3.3 3×3纵横梁加载时的预应力长期损失第59-60页
  3.3.4 3×3纵横梁加载时的预应力长期损失(模型坡面倾角200)第60-62页
  3.3.5 4×3纵横梁加载时的预应力长期损失第62-63页
  3.3.6 试验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的基本规律第63页
 3.4 锚索张拉过程中坡体内部附加应力调整分析第63-78页
  3.4.1 4×3纵横梁布置时锚索张拉过程中坡体附加应力第63-67页
  3.4.2 3×3纵横梁布置锚索张拉过程中坡体附加应力(模型水平)第67-71页
  3.4.3 3×3纵横梁布置锚索张拉过程中坡体附加应力(模型倾斜)第71-73页
  3.4.4 3×3纵梁布置锚索张拉过程中坡体附加应力第73-75页
  3.4.5 3×3横梁布置锚索张拉过程中坡体附加应力第75-78页
  3.4.6 锚索张拉过程中坡体附加应力调整的基本特点第78页
 3.5 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第78-80页
第四章 后缘推挤及强渗流状态下锚固体系工作试验第80-96页
 4.1 边坡后缘变形推挤条件下锚固体系工作状态模型试验第80-90页
  4.1.1 模型试验研究概况第80-82页
  4.1.2 模型试验方法第82-84页
  4.1.3 模型后部推挤条件下锚索应力的变化特征第84-87页
  4.1.4 模型后部推挤条件下坡体土压力变化特征第87-90页
 4.2 锚固边坡地下水渗流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试验第90-95页
  4.2.1 锚固边坡地下水渗流试验方法第91页
  4.2.2 地下水渗流引起边坡破坏的过程第91-95页
 4.3 试验研究成果第95-96页
第五章 破碎岩质边坡锚固技术数值分析第96-111页
 5.1 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第96-99页
  5.1.1 计算范围和计算规模第96-97页
  5.1.2 计算模型的物理力学参数确定第97-99页
 5.2 群锚作用下垫墩及框格梁下坡体响应规律第99-101页
  5.2.1 群锚下坡体压缩变形与附加应力分布规律第99页
  5.2.2 相邻锚索张拉对坡体压缩变形和预应力保持的相互影响第99-100页
  5.2.3 群锚作用下坡体压缩变形和附加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第100-101页
 5.3 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设计参数取值模拟研究第101-109页
  5.3.1 预应力锚索合理间距的数值分析第101-104页
  5.3.2 锚索加固机理与锚固角的优选问题第104-109页
 5.4 数值模拟分析的基本认识与结论第109-111页
第六章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第111-133页
 6.1 锚索预应力损失一般规律第111-112页
 6.2 锚索预应力变化监测第112-124页
  6.2.1 监测目的第112-113页
  6.2.2 锚索应力监测方法第113-116页
   6.2.2.1 锚索结构第113-114页
   6.2.2.2 监测设备第114-116页
   6.2.2.3 监测频率第116页
  6.2.3 锚索预应力变化过程监测结果分析第116-120页
   6.2.3.1 张拉锁定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第116-117页
   6.2.3.2 锚索体在锁定后的2小时内应力损失变化分析第117-118页
   6.2.3.3 锚索预应力的长期变化规律第118-120页
  6.2.4 补偿张拉的作用第120-122页
  6.2.5 锁定值大小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第122页
  6.2.6 降雨对锚索预应力变化的影响第122-124页
 6.3 预应力长期损失理论分析第124-131页
  6.3.1 边坡蠕变和预应力损失的祸合分析第124-130页
   6.3.2.1 计算模型与理论推导第124-127页
   6.3.2.2 己有文献报道试验介绍第127-128页
   6.3.2.3 有限元分析和理论分析及其结果比较第128-130页
  6.3.2 金丽温高速公路高边坡典型锚索长期监测数据及反分析第130-131页
 6.4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七章 边坡锚固中框架梁受力体系分析第133-152页
 7.1 框格梁受力体系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第133-134页
 7.2 双参数弹性地基梁模型分析第134-139页
  7.2.1 双参数弹性地基梁模型介绍第134-135页
  7.2.2 双参数弹性地基梁分析无限长梁,半无限长梁,以及短梁集中力作用第135-137页
  7.2.3 实例分析与比较第137-139页
 7.3 带锚墩的框架梁体系受力模型分析第139-145页
  7.3.1 带锚墩的框架梁体系研究思路第139页
  7.3.2 测试结果简介第139-141页
  7.3.3 单梁分析结果第141-144页
   7.3.3.1 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假定分析第141-144页
   7.3.3.2 理论分析与现场测试对比分析第144页
  7.3.4 地基反力系数参数反分析第144-145页
 7.4 带锚墩的框架梁体系整体受力分析第145-150页
  7.4.1 计算假定第145-146页
  7.4.2 单向短梁受集中荷载下内力计算第146-147页
  7.4.3 对于大梁进行整体分析第147页
  7.4.4 实例分析第147-150页
 7.5 本章结论第150-15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52-156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2-154页
 8.2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作者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识别他人面部表情时的注意偏差
下一篇:主机标识协议HIP的实现—安全模块